如何比敵人更快、更狠、更有效地打贏!下課!”
教室裡安靜了片刻,隨即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年輕軍官們的眼神熾熱,已然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戰爭世界。
而一些年紀稍長、思想偏傳統的軍官,則眉頭微蹙,鼓掌顯得有些遲疑,但他們欣賞陳朝陽的實戰功績。
李雲峰隨著人群走出教室,內心依舊久久無法平靜。
他回頭望了一眼還在講台前整理講義陳朝陽,眼神中充滿了敬仰和一種找到了前進方向的堅定。
他知道,在這位年輕卻經驗豐富的教員身上,有他極度渴望汲取的養分。
對於未來的課程,他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他來自一支擁有光榮傳統但也經曆過刻骨銘心失敗的部隊,他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希望,能在這裡學到真正強大的力量,
讓手中的劍在未來變得更加鋒利和精準。而陳朝陽,就是他眼中最好的鑄劍師之一。
隨著陳朝陽首次戰術課程的教學結束,一文關於首次《裝甲兵戰術》課程教學情況、學員反應及後續教學改革的初步思考被其編撰成冊
一、本次課程為裝甲兵戰術係首堂理論結合想定作業課。
教學核心目的並非灌輸具體條令,而是旨在打破固有思維,引導學員深刻理解現代戰爭中“速度”的本質,即決策執行循環的速度、奪取並保持戰場主動權的速度。
通過設置高壓逼真的戰術想定,迫使學員在近似實戰的壓力下進行臨機決斷,觀察其思維方式和指揮特質。
二、課堂反應激烈,遠超預期,成功引發了深層次的思想碰撞。
學員同誌們表現大致可分為三類,也集中暴露了我軍中高級指揮員,在麵向現代化戰爭時存在的普遍問題:
1.多數學員同誌們保守求穩型,傾向於遵循教範,以保存自己、彙報情報為首要選擇。
這反映了我軍過去因裝備劣勢而形成的“慎重初戰、避免消耗”的寶貴經驗,
但部分同誌可能將之固化為唯一準則,缺乏在技術條件改善後,運用新技術、新裝備去創造戰機的主動性。
2.少數教條機械型學員十分典型,
一切決策源於蘇軍條令和教材,缺乏變通。
這反映了我們在學習外來經驗時存在的“本本主義”傾向,未能深刻理解條令背後的戰術思想並與我軍實際情況相結合。
如何將理論學習轉化為靈活機動的戰場實踐,是教學的一大難點。
3.極少數積極進取型學員,敢於在極端劣勢下思考“以攻代守”、“以速度換空間”,展現出極強的戰術主動性和決斷魄力。
其方案風險極高,但內核價值在於對“戰機”和“主動權”的極致追求,這正是未來合成化作戰中高級指揮員最可貴的品質。
如何保護和引導這種主動性,並將其與係統性思維、風險控製能力相結合,是教學的重點方向。
核心問題總結:當前,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與未來戰爭所需的主動性、創造性思維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我們的教學,首要任務就是填補這一鴻溝。
三、基於本次課程啟示,對後續教學改革提出如下初步思考:
1.堅持“想定牽引、問題導學”模式:後續課程應繼續采用高強度、高壓力的實戰化想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