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正伯伯,石頭叔。”
聽見知夏的聲音,沈紀之和陳石頭往她的方向望去。
小姑娘雖素麵朝天,但五官生的好,中等的個頭,皮膚白嫩,笑起來的時候眉眼彎彎的,看著很是討喜。
兩人紛紛應了一聲。
沈紀之往廚房的方向望去。
“弟妹,你們家知夏十一了吧?”
趙玉珍一邊忙活,一邊笑著回,“是呢,十一歲零兩個月啦。”
“呀,都是大姑娘了,可以開始物色親事了呢。”沈紀之笑問,“你們心裡,可有合適的人家?”
趙玉珍打著哈哈。
“還早呢,婚姻大事關係到孩子一輩子,孩子自己中意是最重要的,我們尋思等知夏大一些再說,現在還沒定性,誰也不知道她將來中意啥樣的。”
才十一,急啥呀?
前世這個年紀的孩子,還在父母懷裡撒嬌呢。
到底不是土生土長的古代人,想法肯定跟這裡的人還是有差彆的,在她看來,這事兒至少得十五六之後再說。
沈紀之一聽,點頭。
“也是,孩子要是不樂意,將來日子也難熬。”
原本還想給他媳婦兒娘家那邊的侄子牽線呢,他那侄子今年十二,跟知夏年紀相仿,是個性格忠厚的孩子。
將來兩人要是能成,這是親上加親的好事,兩家人也能走的再近一些。
趙玉珍忙說,“就是這樣想,咱都是過來人,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當然不能看著孩子走彎路。”
她這麼一說,沈紀之就暫且歇了這個心思。
尋思再過個兩年,等他們家閨女有個十三四了再說不遲。
轉而又將目光放到了剛割豬草回家的五福身上。
這孩子平素話少,不顯山不露水的,不容易被人注意到,他冷眼瞧著,也是個勤快忠厚的。
至於林家大房的小兒子,現如今年紀雖然還小,不過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五歲的小家夥聽話懂事,頗有種大智若愚的感覺,聽說林寄明夫妻二人有意讓小兒子去念書,以他們家這條件,說不定將來還真能培養個秀才出來。
不得不說,林寄明和趙氏養的這幾個孩子都不錯,將來指不定能有一番作為呢。
他又看向剛從廚房裡拿著筷子出來的林寄明。
“聽說你們打算讓四海去鎮上念書?”
“是有這個打算。”林寄明將筷子放桌上,“也不求孩子將來有多大成就,多認幾個字,肚子裡有了墨水,將來要是能得個賬房先生這樣的活,總歸是比咱們乾農活要輕鬆的。”
沈紀之滿臉讚同。
“這話不假,我弟妹他們當初也是這樣打算,才將甫安送去鎮上念書,沒想到他會考上童生,彆的不說,就他如今這水平,在村塾當個夫子綽綽有餘了。”
“那是那是。”林寄明恭維道,“我們家知夏認字,還多虧了甫安這個師父呢。”
兩人說著話的時候,趙玉珍端著托盤從廚房出來。
“吃飯啦。”
林寄明回頭一看。
“不是說了我來端。”他快步上前,從趙玉珍手中接過托盤放在桌上,“吃飯吃飯,咱吃了就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