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臘梅一笑,“娘放心,我心裡有數的。”
對方不僅人品過關,家境也很好呢。
這事兒要是能成,估計杏花村和秋水村那邊,能驚動不少人。
……
劉氏去陳大牛家找何臘梅說事,林家老宅這邊也到了客。
沈紀之來了家裡。
趙玉珍將他迎了進來,還叫梁氏去泡了茶,現如今天氣暖和,她又叫五福端了幾把椅子放在院子裡,好讓大家夥坐著說話。
沈紀之雙手接過梁氏端來的茶,一邊吹冷喝,一邊望著林寄明夫妻兩個。
“我來是想問問你們,苞穀你們今年如何打算的?還是跟去年一樣有多少收多少?”
趙玉珍往林寄明的方向望了眼。
家裡三四十畝旱地,除了要種苞穀,還得種黃豆和花生,可能到年尾能收個兩萬斤左右的苞穀。
而根據鎮上玉米饅頭的消耗,再加上家裡的雞鴨豬,這點苞穀根本不夠。
不過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村民肯定會賣掉部分,其餘的留著磨麵自家吃。
這樣一來,到時候將村裡的苞穀收回來,至少自家用是足夠了。
“我們今年可以收個兩三萬斤。”
三萬斤就是三十兩銀子,對於家裡不算多。
沈紀之一想。
林家大房去年也差不多在村裡收了這麼多。
兩三萬斤,那就是跟去年差不多了,到時候再每家多種點磨麵吃,或者看糧鋪收不收,隻要今年氣候正常,應該都能過個富足年。
他點頭。
“行,得了你們的準信,我心裡就有數了。”
又跟林寄明夫婦聊了幾句,將杯子裡的茶水喝完就回家去了。
……
鎮上的成衣鋪子在四月底竣工,四個半月的工期,總算修完了,這間鋪子比食鋪規模要大,知夏領著大家夥將後院該置辦的東西置辦之後,便直接將作坊挪到了這裡。
位置更加寬敞,大家夥乾起活來也更順手了。
布置好作坊,知夏便又領著何玉梅和來妮布置上下兩層鋪子,並將招牌也掛了上去。
成衣鋪子被她取名“雲錦閣”,這幾個字,是她讓四海托書院的岑夫子所書,再請匠人雕刻。
三個大字字體挺拔,行雲流水,桃色為底,金邊金字,色澤豔麗,在整條街的牌匾中,都極為打眼。
何玉梅自從跟著知夏來了成衣鋪子,天天忙的腳不沾地,杏花村也有段時間沒去了。
何臘梅一直想趁著妹妹離開林家後,找機會跟她說五福的事,奈何尋不到機會,好不容易等第一批蠶絲全部織成了絲綢,終於逮著了去鎮上給雲錦閣送絲綢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