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巴布在神廟外的空地上,也找到了來自德裡和孟買的記者們的身影。
隻見下午剛到時還帶著點大城市來客特有的矜持與審視的記者們,此時臉上寫滿了興奮與激動,正深入難民人群中飛快地拍照、記錄和攀談,渾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勁。
因為他們和最初的《拉賈斯坦時報》的阿肖克妮和米拉一樣,感覺自己挖到了真正神聖且極具價值的新聞寶藏!
近幾年來,除了阿約提亞羅摩廟的“戰車遊行”事件,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像夏爾馬家這樣情節豐富、衝突激烈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綜合性強新聞了。
拉維,一個身份高貴的婆羅門祭司,不顧種姓階層高高在上的傳統,彎腰救濟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中東返鄉難民。
在山窮水儘、家財耗儘之後,隻因不忍心見難民活活餓死在神廟門外,竟甘願放棄被視為神聖的“婚姻純潔”,娶一個低種姓吠舍富商的女兒,隻為換取糧食繼續施粥。
並且在眾多富商的激烈“競價”中,拉維出人意料地放棄了出身更高、嫁妝更豐厚的刹帝利家族,選擇了那位已經實實在在運來一百袋糧食、能解燃眉之急的吠舍富商馬爾霍特拉。
這是何等的悲憫、務實和超越世俗的抉擇!
最關鍵的是,新婚第二天,拉維就宣布,將妻子帶來的豐厚嫁妝拿出來,開辦工坊,實施“以工代賑”,隻為讓這些難民們有個能養家糊口的正經工作,而不至於天天依賴施舍的稀粥度日。
這種徹底的無私和悲憫世人的精神,仿佛超越了冰冷的種姓製度,充滿了令人動容的“神性”。
這種無私、悲憫、務實且超越了狹隘種姓隔閡的精神,在他們看來充滿了古老經文中所描述的神性光輝,太符合毗濕奴化身之一——羅摩王子的形象了。
他們幾乎可以預見,這係列報道一旦刊出,將會在讀者中引發怎樣的巨大反響和熱潮。
這絕對會讓他們的報紙銷量飆升,影響力擴大。
也會讓他們個人在新聞界的聲譽和地位獲得巨大的提升。
“蘇赫尼先生,拉維少爺說現在願意接受您的采訪,請您和您的同事隨我到偏殿等待。”巴布態度恭敬地對那位來自德裡的記者說道。
他隻是一名首陀羅仆役,而這位名叫蘇赫尼的記者氣質不凡,一看就是高種姓出身,大概率是個婆羅門或者刹帝利。
“什麼?太好了!”名為蘇赫尼的德裡記者,驚喜地抬起頭,立刻收拾起手中的筆記本站起身。
一下午的深入采訪,他基本上已經通過難民、鎮民甚至神廟仆役之口,弄清楚了拉維施粥事件的前後經過和無數感人的細節。
他現在恨不得立刻飛回編輯部,把這一切整理成稿,刊登在《印度快報》上。
伴隨著這兩年印度經濟和政局的持續糜爛,他們報紙已經很久沒有報道什麼真正提振人心、引發廣泛共鳴的正能量新聞了,每天不是報道令人沮喪的經濟數據,就是報道混亂的黨派鬥爭。
他們主編都快急壞了,他們急需能夠點燃民眾討論熱情、展現人性光輝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蘇赫尼意外在《拉賈斯坦時報》上看到有關錢德拉·謝卡爾總理親自參加拉維婚禮的簡短報道後,立刻敏銳地意識到其中的新聞價值,馬不停蹄地趕來偏遠的巴塞爾鎮的原因。
萬萬沒想到,這個決定給了他一個遠超預期的天大的驚喜!這裡的故事比報紙上那寥寥數語要豐富、深刻得多!
他能預感到,這組報道將會引發全國性的關注和討論。
現在得知拉維願意親自接受他的采訪,他更是高興不已,這意味著他能獲得最核心、最權威的第一手信息。
“好!太好了!我們立刻就去!感謝您,巴布先生!”蘇赫尼立刻帶著兩名助手,一名攝影師,一名記錄員,興衝衝地跟著巴布前往神廟偏殿。
巴布隨後又向《孟買時報》的工作人員傳達了同樣的意思。
《孟買時報》的特約記者朱木拿也是喜出望外。
孟買是印度商業、娛樂業和時尚的前沿陣地,對於新興潮流和社會觀念的接受度是全國最高的。
拉維這種打破傳統種姓界限,又充滿戲劇性、傳播性、且帶有慈善和商業創新元素的行為,絕對會在孟買的各個圈層——從精英階層到普通市民——裡帶來熱烈的關注和討論。
這是什麼?
這是巨大的銷量和話題度!
是他職業履曆上金光閃閃的一筆,是他升職加薪的關鍵籌碼!
兩家媒體的記者全都懷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聚集在簡單卻潔淨的偏殿。
等拉維不疾不徐地走到偏殿門口時,蘇赫尼和朱木拿立刻殷勤地迎了上去。
“拉維少爺,您好!我是《印度快報》的記者,蘇赫尼。”
“拉維少爺,您好!我是《孟買時報》的記者,朱木拿。”
兩個記者分彆上前自我介紹,並主動伸出手與拉維握手。
從他們坦然的行握手禮而非更謙卑的合十禮或摸腳禮來看,就知道他們自身必定是出身高種姓,才敢在與一位婆羅門祭司見麵時采用這種相對平等的現代禮儀。
“你們想要采訪我是嗎?”拉維分彆與他們輕輕握了下手。
“是的,拉維少爺,”蘇赫尼率先開口,言辭懇切,“您的事跡充滿了無私的奉獻和深刻的悲憫,我們想對您進行一次深入的專訪,將您的故事和理念刊登在我們的報紙上,這樣可以讓您和夏爾馬家的善舉被全國更多的人所了解和關注。同時,我們報社也願意發起募捐活動,就像《拉賈斯坦時報》所做的那樣,為您籌措善款,以幫助神廟外越來越多的難民們度過難關。”
他很會說話,既奉承了拉維,又巧妙地畫下了一塊潛在的“媒體支持”大餅。
拉維聽了也不禁暗自點頭,這個蘇赫尼顯然是個經驗豐富的記者。
“拉維少爺,請問在采訪過程中,我們可以為您拍攝一些照片嗎?這會讓報道更加生動。”薩赫尼又小心翼翼地補充問道。
如果是平時采訪其他對象,他們早就舉起相機抓拍各種角度了。
但拉維不同,他是一位婆羅門祭司,是在印度地位最高的宗教階層之一,更是被數千難民幾乎奉為行走在人世間的“聖人”。
他們自身也是印度教信徒,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和不敬。
在沒有得到拉維明確允許的情況下,根本不敢私自舉起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