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誌一向是唯師兄論者。
師兄說啥就是啥!
師兄說他想辦法,那一定就會有辦法。
反正,距離秋收分糧還有一段時間,他一點都不著急。
宋向文想了想,道:“折耳根、蕨菜、馬齒莧、蒲公英、卷巔巔、野蔥、天韭、車前草和山苜楂……
有一樣算一樣,能往家裡薅的,都往家裡薅。
拾掇拾掇,往你師兄那兒送。
彆看都是草,能墊吧一口是一口。”
宋大誌撇了撇嘴道:“吃那個,還不如吃青崗子。”
青岡子,是青崗樹結出的果實。外殼堅硬異常,但果肉卻香甜可口。
在宋家村,大家會將青岡子磨成粉末,用來製作成橡子麵、橡子粉,用於製作麵條、餃子皮、糕點、餅乾、橡子豆腐等。
宋向文眼前一亮,道:“你找到了?有多少?”
宋大誌指了指後山,道:“翻兩座山,裡麵有座青崗林。
沒仔細算過,就幾十根青崗樹吧!”
宋向文一激動,扯下好幾根胡子,疼得齜牙咧嘴,卻還忍不住興奮道:“那還等啥?
你今天晚上早點睡,明天一早咱們倆一起去看看。”
宋大誌點了點頭,把桌子上的吃食一掃而光,拍了拍肚子,睡覺去了。
心裡惦記著事兒,天還沒亮宋向文就睜開了眼。
估摸著中午回不來,宋向文乾脆給自己整了點低糖版本的八珍糕,當做乾糧。
倒也不是宋向文摳搜,實在是這年頭啥都要票,他又得支援倆師弟。
要不是前段時間,宋大誌搞到倆蜂巢,他那低糖版本的八珍糕都搞不定。
等宋向文搞定了八珍糕,宋大誌也躡手躡腳的跑到了最左邊的藥房,敲了門。
宋家攏共五間石頭房兼兩間土坯的茅房,除去中間的堂屋,右邊最外邊的廚房和左邊最外邊靠大路的藥房,師兄弟倆一人一間廂房。
誰知道,宋苗一開懷,宋大誌就五年抱仨。
等到宋南星出生,讓宋大誌一家五口擠一張床有點不合適,宋向文把左廂房讓給宋半夏和宋小滿倆小子,自己卻搬去藥房。
正因為如此,宋大誌每次敲藥房的門,都會有一股子莫名的心虛之感。
聽到門口停下的腳步聲,宋向文就迫不及待的朝著門口走去,半路上聽到宋大誌那輕得離譜的敲門聲,宋向文忍不住搖了搖頭。
家有房屋千萬間,睡覺不過三尺寬。
四麵有牆不漏風,頂上有瓦不漏雨,旁邊有藥飄清香,宋向文滿足得很,隻有宋大誌替他覺得委屈。
殊不知,他那一牆藥櫃和藥櫃裡麵滿滿當當的藥,可比這幾間石頭房值錢多了。
並且,有三分之一的藥材,還是宋大誌替他尋來的。
宋向文看破不說破,輕輕拉開門,拿上掛牆上的細竹篾背簍,背在後背上。
一扭頭,鎖上藥房的門,掛上有事外出的牌子,這才輕手輕腳的和宋大誌一起走出了曬滿藥材的後院,朝著大峰山走去。
翻過一座山,天剛蒙蒙亮,宋向文從胸口的小紙包裡拿了塊低糖八珍糕遞給宋大誌,自己也拿了一塊,小口小口的吃了起來。
知道這玩意兒噎得慌,一向大口吃飯,大碗喝湯的宋大誌都分成了三口,但還是喝了半竹筒水才給順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