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雖然宋半夏省心,但宋小滿小朋友卻不是個省油的燈。
這天晚上吃的是紅薯稀飯,宋小滿小朋友喝得多了些,晚上就起了夜。
這丫的膽小,怕黑,乾脆直接在左廂房擺開了架勢,直接解決了。
等第二天早上,宋大誌聞到尿騷味,險些沒能崩住,直接把宋小滿小朋友尿過的牆角鋤掉一層地皮。
一下工,宋大誌啥也沒做,直接打了一個小木桶,給宋小滿當夜壺使。
彆誤會!
宋大誌可沒有潔癖,但是宋向文有啊!
想想自家倆小子住人家屋,還搞這麼一出,宋大誌就恨不得給宋小滿一腳。
但以宋向文護崽那德行,宋大誌下不去腳。
絕對不是因為打不過!
絕對不是!
聽著這出死動靜,宋南星小朋友似乎明白了家裡的食物鏈頂端站的是誰,誰又擁有著絕對的家庭弟位。
於是,躺在宋向文懷裡的宋南星,越發乖巧了。
在彆人屎尿屁都控製不了的時期,宋南星小朋友已經可以利用哼哼做預警,完美的避開宋向文道長的“雷點”,保住自己為數不多的自尊心,完成彼此的“雙贏”局麵。
見宋南星小朋友和宋向文道長相處“愉快”,宋苗月子一坐完,就馬不停蹄的上工去了。
她個子小,力氣自然也大不到哪兒去,但勝在手巧,和宋大誌搭個伴,也能賺七八個公分。
並且,宋苗也有自己的手藝編竹席。
兩天晚上打一根竹席,托宋向文帶到城裡換點針頭線腦和鹽,還是綽綽有餘的。
涼席賣不出去的時候,宋苗也會編點簸箕、開口簸箕、製點鍋刷、竹鍋蓋之類的。
雖然比不過宋大誌箍的木盆木桶,但多少也能算個進項。
這手藝還是三奶奶從娘家那邊帶過來的,見宋苗小小年紀就沒了爹娘,這才傳給了她。
不過,宋苗也不是個忘本的。
打從她跟著三奶奶學藝開始,三奶奶就再也沒有上山砍過一根竹子。
有了一技之長,宋苗也沒有忘本,逢年過節什麼的,都會往三奶奶家走一趟。
而宋苗打的竹席、編的簸箕、開口簸箕、製的鍋刷、竹鍋蓋……也從沒有在鎮上買過。
隻是這些年,三奶奶年紀大了,媳婦和閨女的手藝也拿不出手,十裡八村的找上門來,宋苗才“勉為其難”的置換一些給鄉親們。
什麼野菜、藥材、皮毛、糧食……彆人不收的,宋苗都收。
大部分由自己消耗,小部分用不上的,則交給宋向文帶到城裡去換藥材。
宋向文也從來沒有讓宋苗失望過,這麼多年來,家裡就沒缺過東西使。
所以,宋向文讓宋大誌忙裡忙外的張羅,宋苗也從來不多說一句。
甚至,跟著宋向文學著認識藥材,處理藥材,把宋向文當親大哥一般敬著。
這不,宋大誌割了兩背簍芋荷杆回來,宋苗也是第一時間幫忙拾掇,加鹽揉製,曬成菜乾。
宋大誌挖出來了蕨根和葛根,宋苗就幫著推磨濾渣,沉澱曬乾,製成蕨根粉和葛根粉。
然後,家裡又多了一個黃桶,放在了他們一家三口睡的右廂房。
忙忙碌碌中,夏天就這麼悄悄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