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二年禮部貢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共錄取七百七十八人,其中進士科有三百八十九人。(正史一共是777人,進士科是388人)
貢舉名單出來後,一時輿論嘩然,風波驟起。
因為錄取的基本上都是蘇軾、蘇轍、曾鞏等“無名之輩”,那些考前高中呼聲較高的國子監和太學學子們十有八九都落榜了。
本朝景祐至嘉祐年間,國子監和太學學子之間流行一種怪誕詆訕、流蕩猥煩的文風,文章晦澀難懂、難以卒讀,被翰林學士張方平概括為“太學體”。
這種“太學體”發祥於慶曆新政期間,在往屆的貢舉中擅長“太學體”文風的舉子錄取比例很高,因此國子監和太學學子競相趨習。
但歐陽修是何許人也,早就看不慣這種求新尚奇的科場文風,這次逮到機會肯定要好好地動一下手術,糾正一番。
所以此次貢舉,國子監和太學中“一時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儘數黜落。
能進國子監和太學的,基本上都是有背景的,如何能忍下這口氣,於是聚眾在路上,堵去上朝的歐陽修,把歐陽修罵得是狗血噴頭,甚至還有人往他家裡塞《祭歐陽修文》,咒他死掉。
這件事是目前汴京的熱點新聞之一,是無數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這上麵還有一個頭版頭條——趙世安的貢舉文章又火了!
在文曲星天賦光環的加持下,每一篇應試文章都是千古佳作!
文辭華麗優美不說,還切中時要,言之有物,其中一篇關於國朝財政改革的《財賦論》,更是讓政事堂和三司等核心部門連開了好幾天的禦前會議,可見其文之實用!
據小道消息透露,三司部門經過初步核算,文章中的措施要是實施下去,可以讓國朝收入增加兩成。
而且對最下層的普通民眾基本沒有影響,堪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是一等一的謀國之文!
雖然殿試要在農曆三月初五開考,但汴京所有人都知道,今年的狀元花落誰家!
...
農曆三月初一上午,盛家,葳蕤軒。
大娘子王若弗正在招待自己的親姐姐王若與(康姨母)和外甥女康允兒,盛華蘭、盛如蘭、盛明蘭作陪。
康姨母看著妹妹王若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的樣子,表麵平靜,心裡嫉妒得都快發瘋了。
未出嫁前,她是王家最受寵的女兒,從小跟在父母身邊,而妹妹王若弗是被經商的叔父養大的,樣樣都比不得她!
當年康家和盛家同時上門提親,也是她先選的,她沒看上當時已經落敗的盛家,看上了興盛的康家,結果還不到三十年,盛家就興盛了,康家卻敗落了。
現在她居然要把自己的女兒往盛家塞,還得求著妹妹王若弗,這種心理落差實在太難受了。
王若弗沒有察覺出康姨母的心思,熱情地招待著:“姐姐,你快嘗嘗,這可是北苑貢茶,是前幾天大內賞給世安的,可金貴了!”
“這荔枝、草莓、櫻桃、火龍果、芒果,都是明兒花大價錢弄來的!還有這奶油蛋糕,可是獨步汴京,全汴京的蛋糕做法都是從隨園傳出去的,宮裡的禦廚都來學呢!”
王大娘子是個好麵子的人,親姐姐來了,她當然要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待客了,要說炫耀嗎,肯定有一點,但更多的還是想招待好姐姐和外甥女,畢竟她們難得來一次。
但康姨母可不這麼想,她的心裡膩歪得不行,不過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她隻好捏著鼻子違心地讚道:“妹妹這日子過得真是舒坦,宮裡的娘娘怕是也比不上啊,我真是羨慕得緊呐!”
“嗬嗬嗬...”王若弗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她擺擺手,謙虛又凡爾賽道:“可不敢跟宮裡比,也就是托兒女們的福,過得精致些罷了!”
“嗬嗬嗬...”康姨母皮笑肉不笑地笑了笑,然後看向盛明蘭,擺出長輩的架子:“你可得好好孝敬你的嫡母,要不是她把你記在名下,你哪有那麼容易嫁入宗室,哪有如今的風光,你可不能忘本呐!”
“姨母,這就不勞您操心了,六妹妹對我母親向來是孝順的!”說話的是盛如蘭,她從小就對這位康姨母沒什麼好感,因為這康姨母一向是有事有人無事無人,市儈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