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飯是門學問,有些菜熱一遍更入味,有些熱一遍反而有剩菜怪味。
依祝明璃的經驗,濃油赤醬的菜加熱後更添香氣;而清淡、講究凸顯食材本味的菜,就不適合再熱。
最上層的保溫效果最差,隻放了個淺口小碗,盛著蒜末蔥末。這類調味料若過早與菜混合,味道會走樣,現代外賣就是分開裝的。
大夥看沈令文好一番折騰,就拿個裝蔥蒜的小碟出來,頓時長鬆一口氣:不過如此嘛。
他們卻不知這提盒分三層,最上麵一層極淺,與中空層一樣,本是隔熱用的,所以祝明璃不在其中放菜。
揭走第一層,蒸騰的熱氣頓時撲出來,沈令文用手碰邊緣,燙得一縮,還是取了帕子隔著才拿出來。
那薄瓷碗一擱上桌案,立刻襯得公廚的菜色黯然失色。
好豐富的色彩!
祝明璃說不費事,就真不費事。昨晚她想吃乾拌冒菜,多備些菜,今日沈令文的外帶就有了。
時令蔬菜茄瓜,有什麼切什麼。湯底是慢燉骨湯,加入蔥白、桂皮、白芷等入藥香料,熬出的味道卻是一絕。昨晚的湯,今早再煮開,香料的香氣充分釋出,再難吃的蔬菜都能被拯救。
蔬菜有了,肉也不能少。魚丸、脆藕丁炸豬肉丸、新灌的火腿、蝦丸……什麼肉都來點,保證不吃膩。再用綠豆磨粉做寬粉,鋪在最上麵,以防被熱得過爛,碳水也有了。
過於豐富的菜色,有些人覺得新鮮,有些人覺得牛嚼牡丹一鍋亂燉,失了精巧。但對挑食者來說極其友好,喜歡什麼吃什麼,不怕不合心意。
中醫講,體弱氣虛者吃辣可以提氣,所以口味是醬香微辣,又特地加入了優質脂肪麻醬,柔和味道,增加醇香味,還能讓食材更掛汁。
這麼大一碗,就這了吧?
卻見沈令文揭開第二層,用手帕墊著,又端出第三層的瓷碗。
這也是祝明璃今日午食的菜,魚香肉末茄子,酸甜並重,可以蓋過肉類的腥氣,開胃下飯。
兩個大碗往桌案上一擠,徹底沒位置了。
主食就不用帶了,反複加熱的稻米並沒有公廚現蒸的美味。
沈令文拾起筷子,不適地抬頭,發現左右前排全在歪脖子看他。見他抬頭,大夥兒唰地一下轉頭回正,假裝很忙地挑米粒。
沈令文默默搖頭,夾起乾拌冒菜上麵的脆藕肉丸。表麵炸過,微韌,高溫鎖住了豬肉的汁水,藕丁清爽微甜,解膩去腥,配上麻醬底料,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
他兩口咽下,再夾稻米飯入口,好配。
可惜公廚的稻米飯也沒家裡的好吃。最近府裡的米飯都是顆顆分明卻不乾硬,鬆散香軟,不知加了何種工序。
再把筷子遞向左邊的大碗。茄子一挑就爛,忙不迭用稻米接住,醬汁就這麼浸潤了進去。混合入口,隻有酸甜可口,油潤鮮香,哪還會在乎稻米飯不夠好吃?
平日裡此人吃飯跟個貓兒似的,這舔一口,那抿一下,就擱筷子了,何曾如此狼吞虎咽過。
演的吧,有那麼好吃嗎?
大夥看著他吃,自己麵前的蒸菜都香了點,鼻翼聳動,心裡斷定那碗鮮亮橙紅的菜是酸甜口的。
平日也沒覺得茄子這麼下飯,回府得讓廚娘試著加糖醋看看。
他們瞧熱鬨的功夫,沈令文用魚香茄子拌飯,一小碗稻米就這麼見了底。
他起身去添,左右兩側的人立刻抻長脖子看他的碗:“這道是酸甜口的,那道呢,這料汁顏色也奇怪。”
“這麼大兩碗,又吃不完,徒徒浪費。”
沈令文一往回走,兩人立刻縮回脖子刨飯,待沈令文第二碗稻米飯吃完,終於坐不住了,開口問:“爾正,你府上為何讓你帶午食來學堂?菜色倒是稀奇。”
沈令文便又解釋了一遍,惹得大夥嘖嘖稱奇。不過他們自己府上的菜不帶也罷,倒是平康坊有一家食肆的乳釀魚不錯,若是能帶來……不知與眼前這菜孰優孰劣。
沈令文胃口小,再怎麼饞,很快也吃不下了。一道菜剩半碗,頗為可惜。
此時流行分食製,沒有後世聚餐時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習俗,所以他也未曾想過與同窗分享。
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長身體,大多與沈令文相反,食量驚人,一口能吃下一頭牛。他前側方的同窗便是出了名的大胃,每日都要嚷嚷公廚的午食不夠吃。
此時見沈令文終於停筷,在“吃彆人剩菜丟麵”和“失節事小餓死是大”裡糾結,很快做出選擇。
“爾正,你那菜瞧著新鮮,不知口味如何?”
大胃王同窗為人大度爽朗,人緣好,沈令文跟他關係也不錯,便耐心回答:“此菜酸甜鹹鮮,茄瓜極其軟爛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