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行至食堂。
秦王政位居主座。
兩旁還有寺人恭敬伺候。
“丞相治理內政。”
“對外征戰,也不能落下。”
“丞相斷言趙國將逢大災。”
“寡人信你!”
公孫劫微笑示意。
經常打仗的就知道句話。
兵貴神速!
就按史書上記載而言。
邯鄲發生旱災和蝗災。
密探將消息傳至鹹陽。
君臣再召開廷議。
秦王政拍板決定伐趙。
王翦作為上將軍出征。
再調配兵力討伐。
前後少說得要大半年。
也彆覺得奇怪。
這年頭打仗就是這樣。
曆史上就是十七年生災。
秦國十八年出兵。
直至次年才順利破趙。
公孫劫的到來就變了。
趙國還未生災。
他們就提前吞兵備戰。
這可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麵對秦國這些年的進攻。
趙國一直都沒吃多少虧。
不僅僅是李牧指揮的好。
更因為公孫劫在幕後調動。
讓趙國總能搶占先機。
彼時李牧就稱讚過他。
說他是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一人就能勝過五萬魏武卒!
這就是穿越者的好處。
依靠對曆史的熟悉,提前布局。
“按你上次所言。”
“秦軍將南北夾擊邯鄲。”
“南路軍由楊端和與羌瘣(hUi)率領。”
“他們將猛攻邯鄲和東陽。”
“北路軍由王翦親自坐鎮。”
“另外,搭配中郎將李信。”
“由李信率太原,雲中兩郡兵力。”
“截斷邯鄲和代地的聯係。”
“迫使趙國陳兵於中山地!”
“趁著他們饑荒,耗死他們!”
“大王英明!”
公孫劫抬手附和。
這些人員安排和他想的差不多。
也很符合秦國用兵的特點。
往往都是老將帶新人。
王翦就不提了。
與他一路的李信則是位名人。
並且被秦王極其重視。
稱他為秦國少壯派之首!
此次伐趙是李信首次領兵。
可卻作為軍中裨將。
主要還是李信很有本事。
年輕氣盛,精通騎射。
此前狩獵,他一箭射殺猛虎!
讓秦王都出言讚賞。
李將軍果勢壯勇!
秦王手底下有很多郎官。
可參與伐趙主力的隻有李信!
可以說是對他寄予厚望!
說起來李信和李牧還有些關係……
按輩分,李信得稱李牧為堂叔。
這還得從李曇說起。
他本是趙人。
被封為柏人侯。
後來入秦,擔任禦史大夫。
他生有四子。
長子李崇為隴西郡守。
其長孫就是李信。
幼子李璣則回到趙國。
並且生下了李牧。
若李信見了公孫劫,也得稱聲義兄。
這在戰國其實很常見。
各國就是親戚打親戚。
也就是所謂的兄弟鬩牆之戰。
……
南路軍的楊端和也是老將。
秦人皆尊稱其為楊翁子。
他可以說是四朝老臣。
昭王時期就已為將。
曾追隨白起參與長平之戰。
現在是爵至十八級大庶長!
他最擅長打攻堅戰和陣地戰。
所以就由他率領南路軍。
強攻趙國的邯鄲和東陽。
還有位就是羌瘣。
這也是位年輕的將領。
不過他並非秦人。
而是來自隴西外的羌人。
是羌人部落的君長。
後來被秦軍所折服。
於是乎就選擇投靠秦國。
當時有很多族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