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公孫劫果斷點頭。
一道道詫異的眼神皆是看來。
特彆是王翦、楊端和等將領。
為什麼?
他們打仗再厲害,也要受限於糧草。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糧食,他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征戰。
可以這麼說,秦國攻占六國的速度,取決於糧食的產量。若是熟悉曆史,就會發現秦國自滅韓起,每次滅國都會間隔段時間。
生產力擺在這。
農田就這麼點產出。
你把青壯帶走打仗,誰種地?
所以每次滅國就隻能等。
說白點,王翦他們立功的速度,就取決於後方糧草的數量。因為秦軍戰鬥力擺在這,對其餘諸侯就是碾壓!
邯鄲遭逢大難,糧草幾乎耗空。按楊端和所想,後續隻能大規模遷徙。同時保證一定的糧草支援,借此也能更容易治理邯鄲。
可需要多少糧草?
楊端和不知道。
他也不敢算!
如此秦國就會被拖延!
秦王政這兩天都在愁這事。
為此還親自視察過糧倉,發現糧食幾乎都被郭開等貴胄所瓜分。就算全都收回來,其實也根本不夠吃的。
畢竟邯鄲還要撐一年的時間!
“劫,你此言當真?”
“臣從不妄言。”
公孫劫麵露微笑。
熟悉曆史的好處就在這,各種各樣的事,都能在曆史中找到答案。諸夏王朝不斷更替,幾乎就是部和天災鬥爭的血淚史。
乾旱,蝗災,洪澇,地震……
各種災難都能瞧見。
至於賑災的手段更是不知凡幾,很多穿越者喜歡用的以工代賑,更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可他們就想到個以工代賑,卻沒想過錢糧從哪來?
說起戰國亂世,相似的時期也有很多。在公孫劫看來,最為吻合的莫過於漢武帝時期。秦皇漢武皆是雄才大略的國君,並且都在不斷發動戰事。
漢武帝時期也曾發生過諸多水災,可北伐匈奴需要糧食,那麼他是如何善後的呢?
公孫劫抬手長拜,“臣此前曾讀《春秋》,若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所以在臣看來,邯鄲之地現在就能種麥。渡過寒冬,便是宿麥。能不誤農時,來年更可收獲兩季糧食!”
“宿麥?”
秦王政頓時麵露喜色。
沒錯!
就是宿麥!
這就是漢武帝用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