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二月。
終南宮內。
李牧看著沙盤。
周圍有諸多老將。
比如蒙武、楊端和,王賁……邯鄲的封疆大吏都已派去,所以楊端和等人也都得以回到鹹陽述職。
最外圈的則是蒙恬等郎官。
有的乾脆站在木案上圍觀。
“按劫預判,秦國目前已破薊城。燕王喜會帶著宗室貴族,北上流竄至遼東。王老將軍於寒冬出兵,後勤也難接濟的上。攻下薊城,也難繼續北上。”
“足夠了。”
秦王政手握太阿。
遙指薊城。
“秦已破趙滅燕。”
“今代地小,隻能防守。燕國僅剩遼東,再無餘力。而燕代被遼西所隔,也難合軍。可令辛勝戍守遼西,擔任郡尉。”
對公孫劫的預測,沒人質疑。
畢竟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回可是王翦親自領兵。
要滅個燕國,並非難事。
這剛好也是公孫劫的價值。
提前預判,讓秦能儘早準備!
就說這回滅燕,也是公孫劫親自安排的。他離開邯鄲時,就將李信留在中山地。王翦伐燕,李信就能親率銳騎突襲易水之地的燕代聯軍!
加上提前囤積糧草,能確保後勤輜重。這才讓秦國前進的速度倍增,短短一年就能破趙滅燕。
王賁等人皆是抬起頭來。
期待的看向大王。
靜靜等著後續安排。
“劫,你認為後續當如何?”
“滅魏!”
公孫劫走上前來。
青竹落於魏國大梁城。
“自魏惠王遷都起,魏人修大梁過百年。城防森嚴,還有諸多工事軍械。城內囤積的糧食,足夠吃五年。若秦出兵陷入苦戰,楚國極有可能攻秦。如此,秦更為被動!”
蒙武忍不住出言提醒。
他不是在質疑公孫劫,而是出於自身專業,提出自身看法。他們並非是廷議,而是商討後續的作戰計劃,所以人人都能發言。但最後拍板決定的,還是秦王。
至於這些郎官?
自然是都來學習的。
“蒙老將軍所言甚是,劫也想過。”公孫劫將青竹又落於新鄭,“據劫所知,新鄭如今是蠢蠢欲動。魏楚派間客混入其中,欲要挑動新鄭反秦。”
“寡人已讓馮毋擇準備。”
馮毋擇為馮去疾仲弟。
目前擔任新鄭郡尉。
“秦欲滅魏,則需先攻楚。”公孫劫抬起手來,笑著道:“這兩年,將是最佳的時間。楚王患有重病,已堅持不了多久。我還讓人放出話,說當今楚王並非楚考烈王所出,實為春申君之子。”
“故劫以為,秦國可先出兵攻其陳郢。無需大規模用兵,隻要伐其十餘座城就可。楚王本就重病,若知故土被秦國攻占,極有可能暴斃。楚國若因此內亂,也就再無人阻攔秦國滅魏!”
公孫劫是侃侃而談。
其實這些事史書上也沒確切記載,隻是很多學者經過不斷推演的猜測。秦國滅魏前,的確是攻打了楚國,並且占領十餘座城。
蒙武等人則看向沙盤。
目光落在一座座土城上。
攻打陳郢,確實能震懾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