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能乾涉秦國決策!
秦楚兩國終有一戰,他們需要做出選擇。不可能讓他們騎在牆頭,最後兩麵吃好處。就算楚國允許,秦王也絕對無法容忍。
掌握法、術、勢的秦王,最厭惡的就是欺瞞和背叛。一次不忠,那就終身不用,這也是秦王做事的準則!
群臣鴉雀無聲。
有人歡喜有人憂。
最高興的莫過於是隗狀。
他早年立下軍功,擔任縣吏。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是榮升為左丞相。隗狀對自身的認知很清晰,他沒有公孫劫這麼聰明和遠見。可他勝在足夠忠心,總能在關鍵時候站對位置。從頭至尾,他都支持秦王。
對於大王而言,忠心有時比能力更重要。就像公孫劫當初在趙國,他的能力沒人能挑出錯來。可卻因為處處和趙遷作對,最終被打為叛賊。
再說熊啟也是有本事的。
他在宮中長大,飽讀詩書。
這些年在幕後做了很多事。
可他不夠忠心!
身在秦國心在楚!
就注定不會受秦王重用!
這一點,李斯就看的很清楚。他從不否認自己楚人的身份,但他是秦國的廷尉。不論做任何事,都是以秦國利益為先。
“王賁!”
“臣在!”
“汝父告病歸頻陽,此次攻楚就由你領兵。征南郡、南陽、巴蜀郡兵,再由李信將兩萬銳騎馳援,助小王將軍奪取陳郢。”
“臣遵令!”
王賁同樣是秦國的中流砥柱。
據說這次伐燕後,王翦是積勞成疾。當地天冷,很多將士都被凍傷。王翦立下赫赫戰功,伐趙破燕也是終於扛不住了。無可奈何下,隻得上書休養。
後續也隻是攻楚滅魏,無需用上王翦這柄殺牛刀。王翦出手,那必須得是萬乘大邦才配!
所以,秦王就選了王賁。
王賁自幼就跟在王翦左右,不知經曆了多少場戰事。滅趙時,王賁就作為裨將參與其中。更是秦王一手提拔上來的親信,有勞軍功的機會,自然得優先考慮。
至於蒙武?
他本來是有機會的。
偏偏他的仲弟蒙嘉背叛了秦王!
秦王雖免去蒙武這支的罪,可短時間內也彆想得到重用。看著彆人撈軍功,他們也就隻有眼紅的份。
“王老將軍滅燕有大功。”
“就為其進爵一級,至十八級大庶長。賜金百鎰,玉璧兩對。賞頻陽良田百頃,加賜駟馬大車,自中廄挑選四匹龍駒。奴三十六,布百匹!”
秦王政大手一揮。
給的賞賜也是相當豐厚。
王翦距離封侯也隻差最後步!
真正的以軍功封侯!
至今也沒幾個人能做到。
秦王政又看向隗狀,緩緩道:“隗公為臣多年,勞苦功高。此次官至左丞相,自當封侯以配官職。便賜爵至十九級,為倫侯!侯名,建德!”
“臣,拜謝大王!”
隗狀感動的抬手作揖。
這說明什麼?
同僚都是傻……
他不需要做多對的事,隻要不犯錯就行。等著同僚犯錯,他的官爵自然是會水漲船高。
而後隗狀又看向公孫劫。
他如此年輕,是否會犯錯呢?
剛升起這想法,他就暗自搖頭。
不可能!
公孫劫可是大王的親信!
兩人關係勝過親兄弟。
就算犯錯,那也是彆人的錯!
關鍵是秦王終於下定決心。
清洗楚係外戚!
對楚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