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耀坤帶人來江州大學,是因為他們研究後發現半導體模型完善的難度已經高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
他們組建了十幾個人的團隊。
針對單一一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團隊的花了一整天時間才完成。
一次大型實驗包含幾十組數據。
研發基地有大量的實驗數據,正規做完善記錄的都有過百次。
這要做到什麼時候?
當發現模型完善難度太高,工作量太大,常規組團隊根本就做不了,基地內就發生了決策性分歧。
李嘉鑫和其他幾個頂尖工程師,都建議找張明浩進行合作。
張明浩研究出了半導體模型,自然精通計算分析方法,也許就能夠研究出一套通行方法來加快完善速度。
石耀坤覺得不靠譜。
對方隻是個博士生,即便研究出半導體模型,但創新性科研工作中,想法往往比能力重要的多。
即便對方能力很強,但一個人又能做多少工作?
基地內有這麼多尖端人才,數學水平高的比比皆是,而且都是專業做半導體研發,理論和技術都是頂尖的。
當然,尖端人才多也解決不了問題。
這才是前來的原因。
“對方現場做一次計算分析,也許就能找出什麼遺漏點,或者是取巧的辦法呢?”
石耀坤是這樣想的。
所以才決定拿分析過的數據,讓張明浩幫著再做一次。
突襲,外加全新的數據。
對方沒有任何準備,也能真正看看計算分析能力了。
……
張明浩就沒有那麼多想法了。
新創科技買斷了模型和研究方法,買斷期限是五年,買斷費用都到賬了,自然有理由進行‘後期谘詢’。
對方找一組實驗數據過來,讓他幫忙分析計算,也能算是‘方法講解’的一部分。
他瀏覽了下電腦裡的數據,開口問道,“你們的數據很複雜啊!”
“最初始的計算做了嗎?”
有個工程師立刻道,“做了、做了”,他說著操作調出了輸出數據文件。
張明浩看了下輸出數據,點頭道,“做了就好,數據太複雜,用普通電腦算不了,要連上服務器。”
“做了就省了時間!”
有了計算後的輸出數據,就可以直接進入到手動計算環節。
這一步對張明浩也有一點點難度。
就像是求解一個數學問題,沒有固定的方法公式。
不過解題方法並不是無限的,依靠《正確感知》可以判斷求解方向,求解過程自然會非常順暢。
張明浩花了大概三分鐘,找到了正確方法,接下來邊計算邊講解,“這一組,我們這樣做。”
“看排列形式,很明顯,從第三組數據入手最容易……”
“下一步,對比……”
“看到了嗎?很明顯,組組對比以後,就能夠……”
兩個工程師都聽懵了。
很明顯?
哪裡明顯?!
張明浩繼續算著,邊說著,“如果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後續做計算、理解,簡單的過程就不說了。”
簡單的過程?
兩人不約而同的咽了咽口水,但還是什麼都沒說。
他們參與了數據分析,也知道怎麼去做手動計算,而對方的分析計算方法和他們是一樣的。
結果也一樣!
張明浩邊講邊說,花費二十分鐘完成了手動計算的部分。
兩個工程師拿著結果都有點懵,他們十幾個人,可是花了近兩個小時。
對方用時二十分鐘。
張明浩做完了計算分析,也不浪費時間,就快速轉到了下一步。
下一步主要是計算機來算,但計算量比最初少得多。
對方操作著連上新創科技的共享服務器,需求輸入後,幾分鐘就有了結果。
在輸出了結果後,就到了近似轉換的部分,近似轉換比上一步計算還要簡單。
張明浩沒有再講解,直接快速完成了近似轉換。
得出結果後,的補充一句,“這部分就不用講了,你們回去對照結果算算就行。”
下一步就是最複雜的部分趨近性驗證。
身邊的人都變多了。
石耀坤等人一直在關注進展,他們都做好了待上一個下午的準備。
但沒過多久,前麵兩個部分就過去了,結果還和他們算的一樣?
這麼快嗎?
他們都有種不可置信的感覺,連話都不再多說一句,就仔細聽著那邊的講解。
當到了趨近性驗證部分,其他幾個工程師,包括石耀坤,都湊近了些。
這個部分的邏輯關係複雜,到現在還有人搞不明白。
對張明浩來說,趨近性驗證才是最容易的。
趨近性驗證,是驗證實驗數據是否能幫助縮小模型參數範圍。
如果能幫助縮小參數範圍,就要進行詳細的計算,否則數據直接舍棄就好了。
前者,他能直接得出結論。
現在是後者的情況,也就是說,實驗數據能夠幫助縮小模型參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