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浩是在小教室裡做講解的,台下坐著的都是數學、物理教授。
其中年齡最大的有58歲,年齡最小的隻有32歲。
有不少來聽講的博士生,有的搬個椅子坐在後排,有的乾脆站著。
博士生相對還好。
教授們的注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張明浩站在講台上都感覺緊張,他保持微笑對台下點頭,調整好了心態就真正開講了。
“第一步是手動計算。”
“手動計算,初始數據是項目合作方發過來的計算機分析輸出數據,要先把這一部分數據分類,然後……”
“在進行轉換以後,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會講解幾個常見的形式。”
“大家來看……”
張明浩講的很認真,台下的教授、博士生們也聽的很認真。
其中還包括餘敏霞。
餘敏霞也是站著的,她就站在孟國慶教授身邊。
看著台上侃侃而談的張明浩,她感到一股絕望從心頭升起……
差距太大了!
對方一個物理博士在給一大堆數學教授講數學,自己一個數學博士站在台下,連坐著的資格都沒有。
“唉~~”
餘敏霞長長歎了口氣。
孟國慶瞥了她一眼,嗬斥一聲,“想什麼呢!認真聽、腦子也要認真記!”
“你要是有什麼疑問,就多問問他。”
“住一起方便。”
孟國慶的隨口一說,頓時引起旁邊幾人的注意。
好幾個人都看向餘敏霞。
餘敏霞鬨了個大紅臉,趕緊擺手解釋,“我們隻是合租!合租!”
“彆誤會了……”
“總是想七想八,我也沒說彆的啊!”孟國慶嫌棄的嗬斥一句,再次提醒,“好好聽,還有你們!”
“都認真聽!”
……
張明浩忙於項目工作。
朱炳坤、薛坤則是忙於實驗,幾天時間,他們又進行了十二次實驗,連經費都耗掉了好幾萬塊。
十二次實驗,三次檢測到數值波動。
張明浩去了趟實驗室,發現兩人紅著眼圈在準備新一次實驗,心裡都不由出現一種罪惡感。
這是他的實驗。
朱炳坤和薛坤一直在努力,而他好像什麼也沒做……
“該怎麼做呢?”
張明浩查看起了實驗記錄,包括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性態測定結果,數值波動產生的時間以及電磁狀態狀態數據,等等。
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是把鎳和三氧化二鋁粉末進行混合燒製出來的,因為要進行性態測定,每一次實驗,燒製的原料比例都有不同。
當然,針對‘複刻實驗’,原料比例都是相同的。
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的原料比例相同,實驗布局幾乎一致,為什麼空氣流動性數值波動不同呢?
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張明浩盯著數據看了許久,腦中忽然閃過一絲靈光。
“難道……問題出在材料上?”《正確感知》馬上輔助做出了證實。
他頓時心頭一喜。
可是,材料,能有什麼差彆?
鎳和三氧化二鋁的比例是一樣的,每次都是精細稱重,難道區彆不在於原料比例,而在於製備方法?
那次成功的實驗,是‘碰到’做出了適合的材料?
“想什麼呢!”薛坤走出實驗間,邊脫下手套邊問道。
張明浩思索的回了句,“我在想,實驗的關鍵是不是在於材料?”
“材料?”
“對!”
張明浩擰著眉頭說道,“我們製備鎳/三氧化二鋁金屬陶瓷的工序很粗糙,隻是進行粉末混合,再燒結成型。”
“能不能特彆研究一下,用更複雜的工序來製作,就能有效果?”
薛坤邊聽邊思索,隨後道,“要研究材料製造,就太複雜了吧。”
“材料研究牽扯太大了,而且,即便以不同方法製備出來,也沒有根據啊,實驗上還是要靠運氣……”
“我也在想這個。”
張明浩擰著眉,肯定道,“但我認為,這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