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藍星上,我們確實會獲得一些指導性的“路線圖”。我們根據這些路線圖進行實踐。這對於在藍星上落地,紮根和定位頭腦和心靈都有很大的幫助。
不僅僅是靈魂的層次,而且是精神的層次上,我們一直和唯一在尋找的是靈魂的家、自由、愛與和平,或者被稱為“真理,意識,極樂”。
對於那些達到完全消耗點的人,對於那些覺得還有“更多的東西”的人,對於那些已經做了大量的內在工作仍然覺得還缺少一些東西的人,非二元性是句子末尾的句號。
通向光明、真實自然、了悟真我或合一的最直接的道路是非二元性的道路。
“非二元性”這個詞來自梵語單詞advaita,意思是“不是兩個”。
因此,簡單地說,非二元性指向萬物的基本統一性——最終,你們之間或你們經驗中的任何其他事物之間沒有分裂或分離。
雖然非二元性被認為是一種哲學,主要發現於印度教神秘的advaitavedanta之路,它也發現在世界各地的道路,如佛教(涅盤),蘇非主義(aujud),和基督教。
非二元性的含義,它們是萬物合一。
事實是,非二元性可能在一開始對我們的頭腦來說看起來完全奇怪、混亂,甚至是荒謬的。
畢竟,我們的思維是通過語言、概念和想法來劃分的,而“萬物一體”的觀念與之截然相反。
我們非常熟悉的二元概念的常見例子如下我們他們,黑白,好壞,對錯,白天夜晚,上下,好討厭,令人興奮無聊,精神非精神,心靈心靈,男女,年輕老人,等等。
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我們的經驗有明顯的差異,那麼一切又怎麼可能“合一”呢。
我們上床睡覺是晚上,我們醒來是白天。
我們與朋友交談,然後也會遇到對立的敵人。
這些都是不同的東西,對吧?
雖然是的,從表麵上看是這樣,但是非二元性最終指向了萬物之間潛在的相互聯係。
禪師一行禪師把這稱為“相互存在”——或者說,一個事物沒有另一個就不能存在的事實。
一行禪師是這樣描述的:
如果你是一個詩人,你會清楚地看到這張紙上飄浮著一朵雲。
沒有雲,就沒有雨;
沒有雨,樹木就不能生長;
沒有樹木,我們就不能造紙。
雲是紙張存在的必要條件。
如果雲不在這裡,紙也不可能在這裡。
所以我們可以說雲和紙是相互的。
“interbeing”這個詞如果把前綴“inter”和動詞“tobe”結合起來,我們就有了一個新的動詞,interbe。沒有雲,我們就沒有紙,所以我們可以說,雲和紙是相互聯係的。
在我們的經驗中,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沒有黑暗,我們無法理解光明。
沒有痛苦,我們無法理解快樂。
沒有喧囂,我們就不懂得安靜。
c2)。從根本上說,我們可以感覺到有某種東西將我們所有人團結在一起。
非二元性更進一步說,實際上,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分離。
唯一的分離顯然是由頭腦構建的。
開明的聖人,拉瑪納·馬哈西曾說過,你必須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
這個問題將讓你發現內心深處隱藏在思想背後的某些東西。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就解決了所有其他的問題。
當談到非二元性時,你對“我”的感覺——你腦海中關於自己的故事——不僅完全無關緊要,而且完全是虛構的。
為什麼?
簡而言之,如果你試圖在你內心尋找那種“我”的感覺,你會發現那裡根本沒有人。
當我們帶著“我”看時,我們就在做夢。
當我們尋找“我”的時候,我們覺醒了。
我們越深入地觀察諸如冥想之類的練習,我們就越生動地發現,我們內心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我”的感覺。
我們發現我們不是自己的思想。
我們不是我們的感情。
我們不是我們的偏好。
我們不是自己的身體。
我們不是我們的經曆。
我們總是在變化和進化。
事實上,我們的自我意識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這是非二元性提出的中心問題。
雖然我們可以說,我們是誰是意識或生命本身,答案隻有直接經曆才能被真正理解。我們來到了非二元性的最後一個主要方麵,它本質上是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所尋找的一切都不是在某個神奇的未來。就在此時此地。
正如“非二元性”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存在並不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一切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聯係。
試圖成為某種東西或不成為某種東西仍然是從一種獨立的自我意識操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關鍵是要看穿這種粘性能量的絕對短暫性,我們稱之為“自我”,並返回到我們已經和一直是什麼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