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天池。
魚際山頂有一座天池,夏季雨水旺盛,天池水波蕩漾,池畔蝴蝶飛舞,鮮花五彩斑斕。善洲南部多山,而哀月和墨杉擺上兩隻蒲團,坐在魚際山的製高點,觀看五更天的太陽從萬山中噴薄而出,景象壯觀。朝陽、山花、蜂蜜、蝴蝶相映成趣,更顯得魚際山幽深秀麗,氣象萬千。
喝著高山茶,漸漸到了中午,哀月坐到岸邊去,挽起褲腳,雙腳泡在天池裡,輕輕魚擁上來親啄她的肌膚。
悠悠然到了紫霞遍天的傍晚,兩人吃一串腥香的鯧魚後,在兩棵樹間掛了網床,被蚊蟲叮了一夜。
不等到太陽上山,哀月和墨杉跟著一位熱心的老爺爺到了西南麵的南望峰。
南望峰中有一座山峰像一把蒲扇一樣,老爺爺帶他們登頂。墨杉在此停留七年,以一人之力修建了紀念師姐的紀念碑和紀念塔。
老爺爺又來南望峰采藥,碰巧見到他們在這裡,問道:“你們一直待在這裡嗎?”
墨杉:“是的,現在準備走了。”
老爺爺說:“正好你們幫我背兩筐草藥,我給你們講青鸞的故事。”
傳聞在南丘峰上很早以前長滿了樹木,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也有不少珍貴的樹種,其中有一棵三千年的甘棠樹,夏天開白色的花,先葉開放,呈傘房花序,招來一隻鸞鳥,落在甘棠樹上。鸞鳥是祥瑞的神獸,善洲人非常驚喜,將南丘峰改為鸞山。
為了紀念這隻鸞鳥,便修建了一座亭子,叫青鸞亭,認為這是一片祥瑞之地。
三人下山到老爺爺居所,放下藥材,哀月和墨杉向秋皇廟走去,隻見秋皇廟飛簷疊瓦,紫金銅牆,一首《鸞鳴葉舞》刻在石碑上:“鸞台何日鸞來臨,鸞自高飛葉自留,低琴一曲撫不儘,皎皎滿月夜影投。”如今鸞已離去,葉自繁茂,低琴悠悠,未能應和那一輪滿月,隻在葉間見到一朵朵棠梨花。
北上是水晶龍宮,一汪清泉淌在池中,晶瑩剔透的岸石圍繞,池水碧綠深不見底,站在岸邊能隱約看見彼岸。
墨杉給哀月施下不濕法,向池底遊去,約三千米處有一座水晶建成的龍宮,隻惜龍已離去,空剩斷壁殘垣,墨杉在完整的寶座上取下一顆暗淡的紅寶石,也不做停留,遊到了對岸。
乘龍卷風向東移動,到了一處山穀之外,步行在河邊上,子河又名紫河,每當春夏之季子河水上遊冰雪消融,河麵高漲後水呈紫紅色,一道河水如長虹臥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樓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縱橫。夜裡萬空燈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鬥,萬斛明珠,風景煞是宜人。
向北到達五指山,夏季的陽光下,樹林,楊樹林,樺樹林,鬱鬱蔥蔥,繁盛遍野,到了秋季鬆青,楊黃,樺葉紅,層林儘染,各具特色。山洞內露冷苔蒼,燈火長明。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澗山徑。兩人住在周圍住下十多年,留下的亭台樓閣、繪飾新彩引人注目。
再向北是峭壁洞窟,峭壁高三百多尺,有若削成,見懸崖峭壁中有層層洞窟,上載危岩,下臨深穀,裡麵住著土樓居民。
今天下著微微雨,哀月走到峭壁之底,曲山上薄煙層層繚繞飄浮,全山隱於雲霧之中,山形似有似無,忽隱忽現,樹叢模糊,如同一幅水墨丹青畫。
土樓居民自稱望鄉人,熱情的招待了哀月和墨杉,講了半月神開山鑿洞窟的故事。
喜歡聖使流年請大家收藏:()聖使流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