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是自誇之言,誰料這小和尚了因竟真有如此深厚的佛學根基。若他所言非虛,那般若掌恐怕……
思及此處,幾位首座眼中不禁浮現出驚喜之色。
桑傑喇嘛沉默片刻,忽然問道:“小師父如何稱呼?師承何寺?”
“小僧了因,乃青山寺弟子。”了因恭敬回答。
“了因...”桑傑重複一遍這個名字,眼中閃過意味深長的光芒:“好個了因!三代祖庭一脈果然藏龍臥虎。不過...”
話未說完,大和尚話鋒一轉:”你既然認為默然即是答案,那麼老衲問你:默然之時,是真無言,還是不會言?是真超越,還是不能答?“
這個問題極為刁鑽,直接指向了因解釋中的漏洞。
若答真無言,則落於斷滅;若答不會言,則承認失敗。全場目光再次聚焦在了因身上,看他如何應對。
了因卻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大喇嘛此問,猶如問"啞巴吃黃連,是知苦不說,還是不知苦味?”
這個比喻出乎意料,桑傑不禁一怔:“此話怎講?”
“黃連苦味,本不因言說而有;般若真知,豈借言語而顯?”了因從容道:“啞巴吃黃連,苦自心知,說與不說,苦味何曾增減?默然之時,真知自顯,會與不會,般若何曾盈虧?”
他向前一步,目光如炬:“大喇嘛,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桑傑喇嘛默然片刻,忽然仰天大笑:“好!好!好!好個了因!好個青山寺!今日老衲真是不虛此行!”
笑聲漸收,他目光如炬,直抵了因雙眸:“小師父,可敢與老衲共參這"默然之旨"?”
一語既出,滿堂嘩然。
桑傑大喇嘛竟以平等之姿邀戰年輕僧侶,無疑是將了因視作可堪匹敵的辯經之人。
千百道目光如百川歸海,儘彙於那月白僧人一身。
這時,人群中忽有低語傳出:“了因……這名字好生耳熟……”
一位身著錦緞的商人猛地一拍大腿,失聲叫道:“青山寺?他不就是那個了因和尚?”
旁人見他如此激動,紛紛湊近詢問。
“什麼?越境敗敵?”
“蛻凡境竟能擊敗元丹境?這小和尚竟有這般本事?”
不知情者發出陣陣驚呼,而知情者卻道出更多往事:
他曾因同門殘害無辜,一怒之下清理門戶,反被寺中押解問罪;
也曾步入青樓飲酒,卻說“凡心若動,處處皆是紅塵萬丈;凡心不動,處處皆是山門”;
更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
句句如偈,字字驚心。
在場不少僧人聽得直皺眉頭,有的甚至暗暗搖頭,覺得了因的所作所為實在有違清規。
然而桑傑喇嘛的反應卻出人意料。
他原本肅穆的臉上漸漸浮現出驚奇之色,雙眼越來越亮,到最後竟撫掌大笑::“妙哉!原是個撕破名相的真修行!”
他轉向了因,目光中滿是讚賞:“了因師父看似放浪形骸,實則深得禪宗"不執於相"的真諦。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這話說得透徹!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本心。能夠身在紅塵卻不染塵埃,這才是大修行、大自在!”
桑傑喇嘛突然整了整袈裟,向了因合十施禮,態度極為鄭重:“了因師父,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