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幾重殿宇,了因兩人來到了位於寺院深處僻靜一角的藥王院。
院門虛掩,推開時發出輕微的“吱呀”聲。
院內藥香彌漫,幾株古鬆下,一位須眉皆白的老僧正斜倚在竹榻上,手中捧著一卷經書,正是藥王院首座空找。
聽到腳步聲,空找抬起眼,見了因臉上先是一喜,隨即卻又板起麵孔,冷哼一聲,將經書擱在身旁的小幾上。
“你倒是還知道回來。”空找禪師語氣帶著幾分埋怨:“每次你雲遊歸來,老衲這藥王院便要忙碌上十天半月,不得清靜。”
空找禪師語氣裡帶著明顯的抱怨,但眼神卻忍不住往那大包裹上瞟。
了因對此早已習慣,示意那弟子將包裹放下,這才笑著走上前,合十行禮:“空找師叔,你這話說得可就不對了,每次你忙碌時,貧僧何曾閒著?”
空找被他說得有些不好意思,乾咳了兩聲,目光落在那鼓鼓囊囊的包裹上,語氣緩和了些:“罷了罷了,說不過你。這次……又帶了些什麼‘好東西’回來?還是老規矩,我給你打下手……”
了因笑了笑,正要答話,臉上的笑容卻漸漸收斂:“師叔,貧僧方才回寺,還未及拜見方丈。他老人家的身體……近來究竟如何了?”
空找聞言,臉上的些許輕鬆也瞬間消失,他放下經書,坐直了身子,長長地歎息一聲,搖了搖頭:“情況不甚樂觀。怕是……就在這一兩年之間了。”
了因心頭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塊巨石壓住:“這麼嚴重?我離寺前,方丈雖年邁,但精神尚可,怎會……”
空找麵色沉重,解釋道:“唉,此事說來話長。約莫一個月前,山下的張員外家做法事,懇請方丈親自前往,方丈那人你也知道,本來一切都很順利,誰想回寺途中,路過山澗溪流,方丈恰遇一樵夫失足落水,被激流衝走。他便不顧年邁,親自下水將人救起,那樵夫溺水已久,氣息奄奄,方丈慈悲為懷,不惜耗費自身精純內力,為其推宮過血,硬是將人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說到這裡,空找頓了頓,眼中滿是痛惜:“可方丈自己,畢竟年事已高,經此一折騰,又被澗水寒濕侵體,回來當晚便染上了風寒。起初隻以為是尋常小恙,開了幾劑驅寒散風的藥。誰知這病來勢洶洶,竟纏綿了大半個月,臥床不起。這幾日方才勉強能下床走動些許,但精氣神已大不如前,形體也消瘦了許多。我日日請脈用藥,也隻能是勉力維持,終究是……元氣大傷,根基動搖了啊。”
了因聽著空找的敘述,麵色越來越難看,眉頭緊緊鎖在一起。
他深知老方丈年事已高,本就氣血漸衰,平日裡全憑內功根基支撐。
此番為救人而耗費內力,已是極大的損耗,歸來後又感染風寒,內外交攻,這對於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青林禪院這十年間,了因最尊敬的人,無疑就是這位老方丈空消。
老方丈年輕時修為便不算高,僅止於蛻凡境,年老後修為更是有所倒退。
若單論境界,彆說在武林中,便是在寺中也排不上號。
但在了因和全寺僧眾心中,他的地位卻無比崇高。
寺裡私下偶爾有人會帶著善意的調侃,說老方丈有些“市儈”,但凡能得到些許好處、對寺院或他人有益的事,他總會不遺餘力地去爭取。
就比如這次下山,他之所以以高齡之軀,親自去為山下的張員外家做法事,正是因為張員外家許下的酬勞,比尋常法事要多。
而這多出來的銀兩,不是用來給寺內年輕弟子們添置過冬的僧衣,便是預備著遇到災荒,可多買些米糧,為周遭貧苦的百姓施粥布善。
類似這樣“精打細算”的事情數不勝數,他從不覺得方丈之尊親自去談這些“俗務”有何不妥。
也正因他這份時時處處為弟子、為蒼生著想的慈悲心腸,縱使他年事已高,修為不複當年,卻依舊是青林禪院上下最為敬重愛戴的方丈。
匆匆拜彆了空找首座,了因腳步急促地朝著方丈禪院走去。
越是靠近,他的心情便越是沉重與急切交織。
來到禪房外,他停下腳步,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因趕路而略顯淩亂的僧袍,這才輕輕叩響了房門。
“進來。”屋內傳來一個蒼老卻依舊溫和的聲音。
了因推門而入,隻見禪房內陳設簡樸,一如往昔。
窗邊的書案後,老方丈空消正伏案而坐,就著窗外透入的天光,眯著眼,一筆一劃地認真抄寫著經文。
聽到開門聲,他緩緩抬起頭,花白的眉毛下,那雙因年邁而有些渾濁的眼睛費力地辨認著來人。
待看清是了因時,老方丈臉上立刻綻開了欣喜的笑容,他放下手中的毛筆,顫巍巍地便要站起身:“了因?是你回來了!”
了因見狀,連忙快步上前,扶住老方丈:“方丈,您快坐著。”
他注意到,老方丈的麵容果然如空找首座所言,消瘦了許多,臉上的皺紋也更深了,但那雙看向自己的眼睛裡,卻依舊透著熟悉的、溫和而慈祥的光彩,這讓他懸著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
老方丈卻執意要親自招待,他輕輕推開了一因攙扶的手,走到一旁的小幾邊,動作緩慢卻堅持地為了一因斟了一杯清茶:“一路辛苦,先喝口茶潤潤喉。”
兩人在蒲團上相對坐下。
老方丈仔細端詳著了因,眼中滿是欣慰:“算算日子,你也該回來了。這次出去,又帶回來什麼‘好東西’了?”
見了老方丈這般“市儈”模樣,與往日並無不同,了因心中的陰霾也被驅散了幾分,不由得笑道:“方丈您還是老樣子。這次貧僧運氣不錯,得到了一些藥引,至於輔材,已經讓藥王院去采購了,估計很快就能備齊,這次應該又能煉製出不少品質不錯的氣血丹。”
老方丈聞言,連連點頭,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迭聲道:“好,好!有了這些丹藥,寺裡年輕弟子們練功便能多幾分保障。”
他欣慰地看著了因,隨即卻又輕輕歎息一聲,語氣中帶著感慨:“唉,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若不是你常年在外,不辭辛勞地四處誦經講法,咱們這青林禪院,怕是難以維持到今天這般光景啊。”
了因聽著老方丈的話,思緒也不由得飄回了十年前。
他剛來到青林禪院時,寺院是何等的破敗蕭條。
殿宇失修,僧眾稀少,香火更是寥寥。
寺裡的用度時常捉襟見肘,連一日兩餐的齋飯都時常是清湯寡水。
與如今殿宇煥然、僧眾安心修行、香客也逐漸增多的景象相比,簡直是判若兩寺。
這一切的改變,固然有老方丈精打細算、苦心經營的功勞,但也離不開他這些年在外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