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風姿綽約。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宋徽宗還在摸索階段,瘦金體還沒有定型。
武鬆卻熟練地用瘦金體答卷,寫得比宋徽宗還要好。
“老臣定武鬆為第一,就是看他對策好,字體也好。”
剛才看卷子的時候,蔡京就發現了武鬆的字體居然和徽宗一樣,心中大為詫異。
“且讓我再看看。”
徽宗繼續看試卷對策內容...
“說得好,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後可有效也!”
蔡京馬上附和道:
“是,武鬆此子立場鮮明。”
宋徽宗繼續饒有興致地往下看,時不時發出讚歎之語。
其實這段話不是武鬆自創,而是引用譚嗣同的話。
滿清末年,麵對列強入侵,朝廷掀起洋務運動。
對於製度改革的爭議比宋朝更激烈。
慈禧太後是守舊派,光緒帝是維新派。
譚嗣同就是維新派的代表。
武鬆引用譚嗣同的觀點,正好合適,而且說得更激烈。
“破因循之舊格,布簡快之新條。”
“嗯,好好好,這個武鬆果然不錯。”
徽宗合上卷子,欣然道:
“定武鬆為狀元,無可爭議!”
“他的字體居然和朕一樣,深得朕心!”
蔡京附和道:“武鬆正是聖上所需的人才,此子不僅學術精湛、字寫得好看,還是個英雄漢子。”
“嗯,記得殿試當日見過,是個魁梧的漢子。”
“老臣聽說他在景陽岡上打死過吊睛白額虎,武藝不凡。”
徽宗很滿意,判了武鬆第一後,把武鬆的卷子留下了。
之後,繼續翻閱何運貞的卷子。
其實,宋徽宗選擇支持新黨,推行新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宋徽宗上位,得益於向太後的支持。
向太後勢力很大,她手下的大臣都是舊黨,支持舊法。
宋徽宗剛剛上台的時候,根基不穩,向太後垂簾聽政。
現在,宋徽宗翅膀硬了,自然要奪回大權。
那麼,太後和皇帝的矛盾就出現了。
向太後支持舊法,徽宗肯定支持新法。
這個矛盾,類似於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矛盾。
譚嗣同作為維新派,支持光緒皇帝改革新法,奪回權力。
所以,用譚嗣同的觀點,支持徽宗實行新法,支持徽宗掌權,恰好附和徽宗的想法。
看完何運貞的卷子,徽宗趙佶說道:
“雖然定為榜眼,但遠不如武鬆。”
之後再看歐陽雄的卷子,徽宗的評價一樣,歐陽雄遠不如武鬆。
前十名看完,徽宗懶得再看。
楊戩拿來朱筆和印章,徽宗畫個圈,然後蓋章欽定。
殿試最後的名次確定了。
“送到貢院,讓鴻臚寺發榜,朕就不去了。”
科舉在北宋非常隆重。
按理說,皇帝應該親自對考生宣布名次,再由太監依次點名。
這就是所謂的:臨軒唱第。
但徽宗這個人懶散,不想麻煩。
太監楊戩領旨,拿著朱批、蓋章的名次到了殿前。
國子監祭酒還在候著。
“董祭酒,聖上禦批了。”
董逸誠惶誠恐接了名單。
“聖上說,讓你和鴻臚寺發榜,聖上就不去了。”
“這...微臣領旨。”
董逸覺得徽宗應該參加臨軒唱第,以顯示對天下讀書人的尊重。
但皇帝決定了,他作為臣子不敢反對。
況且,董逸剛剛犯了大錯,不敢爭執。
接了名單,董逸退出延和殿。
到了外麵,董逸打開名單,武鬆赫然在第一位。
呼...
還好,武鬆是狀元,沒有變動。
雖說自己犯了大錯,卻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如果按照中立的觀點,武鬆的卷子要被列在三甲倒數。
現在支持新法,武鬆是狀元。
說到底,這小子眼光比我毒啊!
董逸突然感覺腳步輕快了。
拿著名單,董逸進了鴻臚寺,商量傳臚唱名發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