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餘和同的聲音傳出來瞬間,他的身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雞皮疙瘩!
那音樂,那歌詞,像一縷薄霧,開始浸潤人心。
好一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好一個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而且,第一樂段和第三樂段的曲式結構完全相同,整體樂段平緩,起伏很小,給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傷的氛圍。
對比與再現:第二樂段與第一、三樂段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得激動、感慨。
這個作曲人……
不,這個南北……是老教授的學生?
都說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於正平深吸一口氣,邊聽邊判斷。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打破了前段的沉靜,而隨後的“一壺濁酒儘餘歡,今宵彆夢寒”則又再現了第一樂段第二樂句的曲調。
好可怕的創作能力!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儘餘歡,今宵彆夢寒;”
音樂還在繼續。
越聽下去,於正偉就越覺得震驚,他幾乎要拍案而起了。
“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笛”、“夕陽”等,這些元素在一開場就構建了一個充滿離愁彆緒的場景。
這種類似詩詞中的長短句,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又意思平白易懂。
歌詞中的每一個字都仿佛被音樂賦予了生命,讓整首歌曲在表達離彆情感時更加生動和感人。
或者換一個說法,叫升華了!
本以為第一遍就已經是極限的時候,轉眼,歌詞就從另一個維度直白的寫“情”、“酒”、“笛聲”來再次推動進度。
四句樂句以abcb的結構模式,起承轉合。
這……真的是一個學生寫出來的?
沒有足夠的閱曆,他怎麼可能寫出這樣的音樂!
這一刻,於正平突然有著濃濃的嫉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儘餘歡,今宵彆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隨著最後一句音樂的落下,歌曲慢慢來到終點。
於正平隻覺得歌詞裡的“長亭外,古道邊”,不再是簡單的離彆場景,而是記憶坐標。
他就站在時光的彼岸,看著那一襲青衫的背影,漸行漸遠,仿佛聽見自己的心跳。
而對麵。
老教授沒有動容的表情,隻是微微垂下眼簾,像是在掩飾一種深不見底的痛。
他的手指輕輕扣著椅背,指節微微發白,仿佛在壓抑某種即將湧出的情緒。
再看李鴻澤,此時早已淚眼婆娑。
他這也是第一次聽《送彆》這首歌,想著和老教授一起分享一起聽,他之前就一直忍著沒聽。
合著孟樂天一直說不建議他和老教授聽,說什麼年紀大了,聽不得這樣的音樂……是在坑自己呢!
孟樂天那貨……是等著看自己笑話呢是吧?
好好好!
在心底,李鴻澤連說了三聲好。
他在內心已經確定了一件事:扣孟樂天工資!
……
……
繼續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