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家都這麼說,柳枝也不好再說什麼,等手裡的山楂都戳完,又抱著柳葉芽坐在那兒無所事事。
“彆閒著了,來幫忙串簽子呀。”做糖葫蘆可不止戳籽兒那麼簡單,戳完籽要串成串,再熬糖漿,最後裹糊,等表麵的糖漿風乾成脆殼,這才算完成。
“一個串上穿七八顆就行。”她的簽字長,尖端也做了處理,不似後世那種尖銳的簽字,那種不適合小孩子吃,拿著蹦蹦跳跳的很容易戳傷。
好在先前給山楂挨個去了籽,這會兒中間的空洞剛好能穿進去,一點不費事。
三個人每人分了個小板凳,排排坐在灶屋裡,一手把著簽子,一手往上麵套山楂。
一笊籬山楂穿了十來串,平均每人能分食兩串。
穿好糖葫蘆,剩下的就是熬糖和裹糖了,聽著簡單,但其實極具技術含量,這活兒也隻能宋今禾一個人乾,她起身把倆人趕去收拾剩下的山楂,自己一個人把鍋刷乾淨,把火點起來,倒入白糖和水。
糖葫蘆的糖漿對火的要求很高,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這會兒宋今禾小心關注著灶膛裡的火候,一邊用鏟子不斷的攪拌鍋裡的東西。
也就一小會兒,白糖融化在水裡,等逐漸變得粘稠,表麵開始咕嘟咕嘟的往外冒泡,再等一會兒由大泡轉變成小泡,顏色變得焦黃,就算是熬好了。
這會兒立刻停火,不然糖漿熬過了會變得黝黑發苦,緊接著就可以把穿好的山楂串挨個拿過來滾糖,等山楂表麵均勻的裹上一層糖漿,再立刻放到一早準備好的盤子裡,十串糖葫蘆也就用了兩分鐘就全都粘好了。
“好了嘛?”柳葉芽等不急了,踮著腳小手扒在灶台上,試圖去看盤子裡的東西。
“好了,但咱們先說好,一人隻能吃兩串,而且吃完了不允許撒嬌賣萌去問彆人要。”
不然吃多了,半夜腸胃受不住跑出來又拉又吐,最後受罪的還是她自己。
“不可以吃三串嗎?”
“不可以!”宋今禾嚴厲拒絕,這還是她第一次這麼嚴肅,把小孩兒嚇了一跳,也把過來準備說自己隻吃一串,另一串給柳葉芽的柳枝嚇在原地。
胖孩子淚眼朦朧的,但又不舍得說不要,鞋底下的土都磨掉一層。
“這個吃多了會壞肚子的。”瞧著她這小模樣,宋今禾也軟下來,溫聲解釋:“咱們這次吃兩串,留著肚子喝湯,吃肉,好不好?”
雖然不情願,但柳葉芽還是乖乖點頭:“那我隻吃兩個就好了。”
宋今禾怕小孩心裡有芥蒂,過去盛了一碗骨湯,燉煮了一個時辰的骨湯湯色已經變得奶白,骨頭裡的骨髓也已經煮的軟化,撈出來一個都不用使勁兒,輕輕往外一吸,骨髓跟坐了滑滑梯一樣“呲溜”鑽到嘴裡,舌尖被冷不丁的燙一下,瞬間回縮,緊接著骨髓獨有的特殊香氣衝爆口腔,香的宋今禾閉上眼,仰著腦袋站在原地。
“呼呼。”柳葉芽撅著嘴使勁吹了兩下,呡一口又被燙一個機靈,腳丫子原地亂踩兩下,再低頭呡一口。
“你也喝嗎?”宋今禾回味完骨髓,轉頭驟然對上柳枝,嚇了一大跳。
“不喝了,你還有什麼要幫忙的嗎?沒有的話我就先回家了。”
“唉你等等。”宋今禾叫住他:“今天不在這兒吃了?”
後者搖頭:“家裡沒有人做飯,我要回去做飯。”
莊稼漢子一天也就等著晚食這一頓了,要是晚上吃不好,第二天乾活也沒力氣,而且他今天本來就沒去田裡,要是晚上再不做飯,那就真成懶漢了。
這在村子裡可是要被笑話的。
“那你等一會兒,我給你裝一點東西拿回去給大伯嬸嬸他們吃。”
雖然沒吃過他做的飯,但想來手藝應該也不咋地,就算是不錯,那肯定也沒她的手藝好。
宋今禾對自己的手藝獨一份的有自信,不為其他,就因為上輩子有個當廚子的姥姥,還有臨死前小半年在山裡當主播那份兒。
其實她會的不少,做吃食是其一,她還會好些手工,比如做肥皂啊,縫衣裳啊,就連一些簡單的木工也不在話下,當然這僅限於簡單的,那些更精致的她是不會。
“不麻煩你了,我回家自己做了吃也是一樣的。”柳枝沒接宋今禾遞過來的東西,哪成想一句話把人激怒了,再回神兒時東西已經被強塞過來。
骨湯把瓦罐熱的滾燙,抱在懷裡還有些不趁手。
宋今禾瞧出來了,幫著找了根粗繩子係在瓦罐口,用手拎著,這樣不燙,也好拿,至於肉餅,就簡單的用竹筐子乘著,直接背在身後,裡麵還插著宋今禾一早做出來的糖葫蘆。
紅豔豔圓滾滾的山楂八個一串,表麵沾著甜滋滋亮晶晶的糖漿脆殼,尤其是宋今禾還灑了點芝麻上去,單瞧著就有食欲。
“我給你拿了點山楂,回頭你切成片曬成山楂乾,燉肉泡茶都可以,鮮著吃也行,不過要少吃,這東西吃多了傷胃。”宋今禾怕他不明白,囑咐他:“一定要跟嬸嬸他們說,少吃。”
“我曉得了。”柳枝說又想起什麼,站定腳步,回頭道:“明天挖完春筍,你來我家,我做給你吃。”
其實他手藝還挺可以的,而且老在彆人家蹭吃蹭喝的不好,尤其是今天還有肉,他一想到後背的框子裡那些肉餅,就焦慮。
這可是肉啊,就算他們家也隻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一頓,還是割小半斤肉吃幾頓,剛才宋今禾剁餡兒他偷偷看了,一整斤的肉除了煉油渣的那些幾乎都剁進去了。
他突然想,就算隻挖春筍也回報不了什麼,半晌他又開口:“你不是要做木頭小車嗎,回頭你跟我說了,我去山上挑料。”
“真的?”
“真的,不過你得與我細說。”
“那沒事兒。”宋今禾大手一揮道:“我今晚就畫圖紙,等明天給你,你看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改一改,修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