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轉過腦袋,隻見那小僧緩緩從一戶人家的院子裡走出來,此時正背對著她,彎腰跟阿婆道謝。
“不謝不謝,這裡很少能遇到僧人乞食,這還算是我的大福報嘞,但你還是個孩子,怎麼一個人出來?”
小僧的聲音溫和舒緩,又有少年人的清稚。
“多謝關心,但我已經有獨立的能力了。化齋乃是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可破對物質的貪戀,培養謙卑與慈悲心,施主為我提供齋飯也積累了功德。”
告彆了阿婆,瞧見那院門在自己麵前關上,小僧才拿著裝著食物的缽轉身離開,餘光卻瞥見不遠處正望著自己的莫逢春。
“施主也在這裡用食嗎?”
小僧主動走近莫逢春,一手拿缽,一手挎著白色帆布包。
帆布包的布料有些粗糙,針線歪歪扭扭,更像是手工裁剪縫製的。
見莫逢春沒回答,而是望著他的帆布包看,小僧坐在莫逢春身邊,有些靦腆地解釋。
“這是我前些年自己做的。”
“看起來很實用。”
莫逢春到底沒誇出好看,隻是說好用,但即便如此,小僧也似乎格外開心。
“謝謝。”
沒了講經時的老成和正經,他現在倒是更像個單純又禮貌的乖孩子。
“原本是準備回家再吃的,但有點餓了,就乾脆在這邊買了飯,吃完再回去。”
這句回複有些滯後,不過小僧沒有在意,他點了點頭。
莫逢春瞧見他的缽裡是米飯、青菜和豆腐,顏色清淡,她又看了看自己的盒飯,米飯搭配魚香杏鮑菇、木耳炒肉,還有個清炒萵筍。
看來,她並不適合修佛。
畢竟她無肉不歡,口味也偏重。
“你怎麼不向我化齋?”
莫逢春指了指自己那道清炒萵筍。
“這個你應該也可以吃吧?”
聽了這話,原本隻關注自己缽裡飯菜的小僧,抬眼看了眼莫逢春的飯。
“施主隻有這一道素菜,隻吃葷不好,我不能再分你的食物。”
莫逢春平靜反問。
“那你們和尚隻吃素不也不好?”
這不客氣的詢問,還真把小僧堵得啞口無言,他下意識避重就輕。
“對僧人來說,吃飯也是一種修行,《楞伽經》曰,肉食者會障生六欲天,素食者則能氣力充沛,神明清爽,不食葷,便是減少殺生。”
這引經據典的模樣,跟個古板的老學究一樣,莫逢春收回視線,輕飄飄地回了句“哦”。
兩人並肩而坐,一起吃了午飯。
所謂食不言寢不語,他們倆倒是默契地嚴格貫徹了。
莫逢春吃完飯,把盒子扔進垃圾桶,回來的時候,見小僧的缽裡還特意留了一口米飯,側身分給了落在長凳上的鳥兒。
聽說修行之人,很容易得小動物的親近和喜歡,比方說鳥兒、貓狗之類的。
瞧著她隻離開了一會兒,那些鳥兒就霸占了她的位置,圍在小僧身邊嘰嘰喳喳的場麵,莫逢春覺得,這傳聞或許有一定道理。
小僧耐心地把米飯分給小鳥們,又看著它們飛走,眉眼帶笑。
隨後,他走到河邊認認真真清洗了自己的缽,擦乾淨後,又再次向莫逢春告彆。
“施主再見,我要回寺廟了。”
望著小僧手裡的缽,莫逢春忽然好奇。
“你這缽是什麼材質的?”
原本正要把缽放進帆布包的小僧動作一頓。
“不鏽鋼。”
“……”
莫逢春無言。
這小和尚身上表現出的,古今碰撞出的割裂感,總是令她時不時感到恍惚。
“你要回的寺廟是附近山上的那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