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邁過附近房子屋頂的瓦,穿過隱約的燈光,向遠處延伸,能看到朦朦朧朧的山脈在蜿蜒起伏,借著微弱的天光,能看到上麵參差的樹木,好似一個個神秘的天兵,站在那守護著什麼寶藏。
李石笑了笑,又把目光收回,看向近處掛在房屋懸梁上的紅燈籠,以及茶幾上一些精巧的擺設。
“這家民宿雖然不便宜,但住過那麼多同價位的酒店和民宿,這家算是各方麵都非常用心,且用的比較有水平的。”
李石抬起手腕看了眼手表上的時間,十一點半。
他還沒半點睡意。
拿起手機,打開起點軟件,找了本書,閱讀起來。
“科學邊界。”
“王淼覺得,來找他的這四個人是一個奇怪的組合……”
他很快就沉浸在《三體》的世界裡。
坐在古鎮古建築民宿的二樓窗邊,於古典風景中,讀著當下最好的科幻,品味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還真是彆有一番風味。
等他看到“射手和農場主”這一章,有條微信提示浮現在手機屏幕上端。
李石順手點開,又過來兩條信息,加在一起,是三張照片。
點開第一張擴大,旋即一愣。
照片上的字跡整齊而綿密——是一封寫在紙上的信!
信息是賀雅茹的小姨,書法家吳秀林老太太發來的。
李石看了眼屏幕頂端的時間,已經是淩晨十二點過二分。
他再次點開第一張照片,放大,仔細閱讀起來:
“李先生,您好——
慶幸今天雅茹和小媛能把您的新作《臨蘭亭序》送來,讓我在古稀之年還能大開眼界,見識到比趙孟頫和八大山人臨《蘭亭序》更好的作品,方知“臨帖三大境界”上,其實還有一層境界!
……
臨帖常言有境界三層:形似而神不似;形神皆似;形不似而神似。
……
如第三層,形不似而神似。我們常言,臨帖之終極,不在於寫的和原貼有多像,而是理解經典中的內涵,將原貼的技法與神韻與在自我的書法融合。
董其昌將這種境界總結成五個字:“如驟見異人”。
視之為臨帖的最高境界,如八大山人所作《臨蘭亭序》,其在結字變化上,部份內容變化誇張了,可對照原帖觀摩,卻能深刻體會到臨作與原作在神韻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
然先生之作,不但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似,而且不管是段落還是整體,布局章法比之更富美感,細節處亦是意蘊飽滿,可與原作媲美矣!
如此恍然大悟,“形不似而神似”之上,尚有“形不似而神似,且形神皆美”之境也!
……
朝聞道,夕死可矣。
心緒激蕩,情不自禁,深夜叨擾,隻為一吐崇拜之情。
望再有與先生敘舊探討之日!
敬請文安。
末學鐘藝拜上。
九月十六日。”
李石讀完,愣了好一會,倒不是因為老太太看了那幅《臨蘭亭序》後對對自己心生崇拜,而是沒想到她年齡這麼大了,居然還能因為這份推崇,就直接在在自己這個小年輕麵前,把身份降到“末學”的位置。
“這個老太太,當得上一個‘真人’了。”
他嘴角露出一抹笑意,又回頭看老太太的這封信,最後目光落在“如驟見異人”這一句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臨帖的最高境界,就相當於你看到一個人,覺得此人很麵熟,卻偏偏又不是你認識的那個人,可這個人的內在神韻分明就是那個人。
倒是和網文裡的魂穿很類似。
相當於臨帖寫出了魂穿的效果!
這一直被古今書法界很多書法家認為是臨帖的至高境界,即:化有形為無形。
李石思考了一會,決定給老太太回信。
他又把隨身筆記本拿起來,從後麵翻開一頁,開始書寫——
吳老師:
臨窗讀書之際,收到您的來信,萬分欣喜。
……
多謝您的喜愛和讚賞,然我那幅作品,其實並未超脫“化有形為無形”之境,隻是完成度更高,且個人風格不同罷了。
……
再次感謝您的喜愛,祝您一切安好!
淩晨,李石謹上。
九月十七日
寫完之後,李石拿手機拍了照,發了過去。
能得一位同行長者如此推崇,李石內心自然很開心,他微笑著又看了一會,才準備去睡覺。
就在他關好窗戶之後,茶幾上的手機響了一聲,不是。
拿起來一看,是白茫茫:“頑石同學,睡了沒?我失眠了(可憐)”
白老師這一個夜貓子,白天得了一個盟主,乾勁十足,一直碼字到這會,總算完成了加更任務,洗了澡,躺在床上,但怎麼也睡不著,有一肚子話想找人說,於是很自然地打開qq,給網名叫“大頑石”的網友發了條信息。
說起來,兩人在qq上聊天已經有十個月了。
她已經習慣了有這麼一個無話不說的對象。
雖然對方忙的時候,可能偶爾一條信息發過去,要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才回複,但那種可以毫無保留向對方傾訴的感覺,讓她沉迷。
而且,她覺得“頑石”特彆懂她!
在她內心,“頑石”早已不是簡單的網友。
交流這麼長時間,雖然隻聽過“頑石”的聲音,還從未見過對方長什麼樣子,但一個人話語裡表現出來的思想、性格和學識做不得假,她覺得,對方算是自己的知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