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那位閱卷老師說完。
整個閱卷室裡麵,十多個老師都很不可思議。
作文,在一般情況下都會扣兩分,哪怕寫得再好也都會扣分。
除非是遇到一篇特彆好的作文。
閱卷老師才不會扣分。
文淵居然拿下滿分作文,這簡直離譜。
其中一個女老師抬起頭來,這女老師疑惑道:“我是改過一篇滿分作文,那作文寫得是真的好,不過我隻有答題卡,沒有卷子不知道考生是誰。”
這是龍國的閱卷規定,答題卡和卷子是分開的,為了讓考試閱卷的時候做到絕對公平。
隻有分開答題卡和卷子的老師,才知道哪一張卷子對應哪一張答題卡。
最後統計成績,也是由這位老師統計。
若對閱卷有異議,也是在為閱卷老師提出來,大家在一起解決。
這樣避免了,因為考生以往成績好,老師閱卷的時候就放鬆心態,沒那麼認真去閱卷,避免了很多成績出錯。
此刻,當得知有一篇滿分作文後。
一個個老師都相互傳閱。
這次大考的語文作文題目是《高考的意義》。
這種題目很普通,好像是一個人都能寫一篇出來。
正是這種很普通的題目,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文字的水平。
文淵的作品開篇寫道:
[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事情,至少結果是公平的。]
光這一句話就顯出水平來,說得太正確了。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唯獨高考是公平的,特彆是高考的結果。
整篇作文的立意就提升不知幾個檔次,不知超越了多少學生。
接下作文內容,通過描寫兩個高考結果不一樣的人,形成一種對比,讓讀者能一眼看懂。
前一個人高考後,上了名牌大學,短短十年通過奮鬥完成了一次次人生的勝利。
後一個人高考後,去了三流大學,十年時間渾渾噩噩,人生仿佛一眼看到了儘頭。
這種強烈反差的對比,讓讀者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繼而自覺思考《高考的意義》,實在是太高明了。
最後作文以一句:
[高考能決定人生,最少能決定十年後的人生]
一瞬間前後呼應,完成一種連貫,通篇作文再次提升幾個檔次。
幾個剛看完的老師,都開始拍手稱好:“妙實在是太妙了。”
“實在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
“這篇作文都能,直接投雜誌了。”
“這篇作文不是隻能拿60分,是滿分隻有60分。”
“……”
一些還沒看過作文的老師,都覺得言過其實了,當這些老師看完作文後,立刻改變了看法。
一個個都承認,這篇作文確實能拿滿分,沒有一丁點扣分的理由。
禿頭李老師是最後一個看這篇作文的,其餘老師都看完了,他才開始看。
當看到作文最後一句,
[高考能決定人生,最少能決定十年後的人生]
他流下眼淚,想到了小時候一個村子裡麵的夥伴。
這些夥伴,大多數都沒高考。
有一個和他一樣參加了高考。
去了一個三流大學,現在和他比起來簡直有天差地彆。
這種最真實的衝擊感,徹底擊穿了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