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公主幾次碰壁,父皇壽辰在即,她三個月都沒拿到的茶花,她沒把握在最後十天能拿到手,她的另外準備壽禮了。
就在她發愁準備什麼,讓父皇高興時,宮女就抱著那株她心心念念的十八學士進來。
她還以為自己看花眼了,“十八學士?”
“哪來的?”
她愛不釋手。
宮女道,“是高陽王世子派人送來的。”
頤和公主吃驚,“霖哥哥怎麼會從普遠大師手裡得到它?”
宮女道,“不是高陽王世子拿到的,是有人送去高陽王府的。”
“誰送的?”頤和公主很好奇。
宮女搖頭,她也不知道,她小聲猜測,“會不會是那個戴麵具的男子送的?”
公主今天才去雞鳴寺求十八學士,傍晚就拿到了,宮女不信會有這麼巧合。
頤和公主也懷疑是他,不管怎麼得來的,能拿到這株茶花最重要,以後要能再見到,她問他就知道了。
拿到茶花,頤和公主沒再出宮一步。
王爺倒是整日出門,也沒再見到頤和公主,倒是碰到高陽王幾回,請他遊湖泛舟,甚至邀請他進府,王爺礙於身份,沒有進高陽王府一步。
轉眼十天過去,到南梁皇帝的壽辰之日。
他和永王一起進宮給南梁皇帝祝壽。
但他們誰也沒想到,南梁皇帝在這一天駕崩了。
王爺更沒想到,他在宮裡見到了那姑娘,她是南梁頤和公主。
他見到她時,她剛得知自家父皇駕崩,她趕著要把那株茶花送給自家父皇,卻因跑的太急,往前一摔。
那株費儘心思得不到,不知道是誰送給她的茶花摔到了地上,精致的花盆摔的四分五裂。
她哭著把茶花抱起來,從他跟前跑過去。
那一瞬間,是那麼的心疼。
他腦海中閃過普遠大師的話——
非南梁人,成不了南梁駙馬。
南梁皇帝駕崩,壽宴取消,改辦喪事。
他和永王連南梁皇帝的麵都沒見到,就出了南梁皇宮。
南梁皇帝駕崩,南梁太子也就是頤和公主一母同胞的兄長繼位。
王爺和永王一起恭賀了南梁太子登基,就啟程回寧朝了。
在南梁太子的登基大典上,王爺敏銳的覺察到南梁皇帝的親弟弟,南梁太子的皇叔代王的野心,他沒把南梁新帝放在眼裡。
而且南梁皇帝信任自己的弟弟,讓他執掌兵權,這是大患。
在看到頤和公主摔倒後,王爺就再沒見過她的麵,隻是心底那抹身影,揮之不去。
他很清楚,他一個將軍王世子和南梁公主不會也不能有交集,三麵之緣,可能要用一生去遺忘。
他們回到寧朝,不過當時邊關有點事,王爺就讓永王先回京複命,他留在邊關。
他在邊關待了小兩個月,就在他準備回京時,南梁傳來密報,代王意圖謀反。
王爺腦海中閃過頤和公主摔倒時的模樣,他情難自抑,快馬加鞭趕到南梁。
他也不知道自己去能做什麼,但代王要真謀反了,他不會給南梁新帝和頤和公主活路。
但他趕到時,已經遲了一步。
南梁皇宮一片火海。
宮裡宮外都亂成一鍋粥了。
但亂也有亂的好處,守衛嚴明的皇宮,他輕而易舉就進去了。
他和高陽王找到頤和公主時,她的寢宮被大火吞噬,她抱著才三個月大的南梁小太子,在火海中逃竄,求助無門。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頤和公主死定的時候,就連高陽王都是這麼認為的。
王爺衝入了火海,再也沒出來。
高陽王以為王爺給頤和公主還有小太子陪葬了。
他接受不了代王弑君奪位,渾渾噩噩的回府,卻在府外看到了闖入火海的王爺,頤和公主和孩子待在馬車裡。
高陽王還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不敢置信。
王爺確實冒險進去救人的,但他從來不做一點把握都沒有的事。
高陽王拍著他肩膀道,“你怎麼逃出火海的?”
王爺道,“當時門外那麼多人,直接出來,難逃一死,所以我帶她從後門走的。”
在那樣危急的關頭,還能想到逃命之後的事,高陽王打心底佩服。
高陽王和老王爺要討伐代王,並積極找人同謀此事。
王爺問他們,“代王手握兵權,又已經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了,你們有幾分勝算能將他拉下來?”
勝算。
一分也沒有。
老王爺道,“即便沒有勝算,拚著這身骨頭不要,我也不能讓南梁落入這樣的亂臣賊子手中!”
王爺直言道,“你們唯一的希望是南梁小太子。”
“韜光養晦,庇佑他平安長大,他能名正言順的興討伐之師。”
“不然你們就算真討伐了代王,也會因為內訌,最後如一盤散沙,這是你們想要的結果嗎?”
王爺這麼勸他們,是不願看到他們就這樣白白去送死。
王爺安撫住了老王爺和高陽王,兩人決定忍辱負重,撫養小太子長大成人,再謀後事。
高陽王父子本來聯手皇室和幾位南梁老臣討伐代王,卻在一夕之間倒戈,為人所唾棄,被罵走狗牆頭草,卻無處可訴苦。
王爺不便在南梁久待,他將頤和公主托付給高陽王照顧。
在所有人眼裡,頤和公主和小太子已經葬身火海了,隻要她從此不再人前露麵,不會有性命之憂。
他和高陽王雖然相交不長,但他知道高陽王的品性,他會保護好頤和公主的。
王爺走的時候,去和頤和公主辭彆。
他們還沒有說話,暗衛尋來,告訴他,“世子爺,王爺給您定親了,是嵊州薑家大姑娘,讓你速回京成親,不得耽擱。”
王爺嘴唇抿成一條線。
他把暗衛打發走,頤和公主紅著眼睛問他,“你不是我們南梁人?”
王爺搖頭。
頤和公主擠出一抹笑來,問他,“我們以後是不是沒機會再見麵了?”
“……應該沒有了。”
王爺的聲音很低。
他們就這麼站了很久。
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