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惜,華夏曆史當中那一些經典的卻是有很多,但當代現實這一些經典作品卻是少之又少。
讀曆史當中那一些經典當然可以,可是,如果當代缺少同樣的經典問世,這也從另一個方麵代表著一個國家文化的衰退。
雖然這樣想,但青年報畢竟是華國最具權威的雜誌。裡麵一些人的作品雖然不能達到秋水先生的境界,但有的也比較有道理。多讀之下,對於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雖然不時搖頭,但陳良傑仍是繼續看下去。
直到,當陳良傑讀到一篇叫做《荔枝蜜》的散文之時,陳良傑欣慰的笑了。
【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儘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荔枝蜜》這一篇散文給陳良傑第一眼的感覺那就是舒服。
是的。
讀這一篇文章就像傾聽音樂一般,也像讀唐詩宋詞一般,很有感覺,也很是舒服。
同時,這也讓陳良傑有一些讀“秋水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感覺一樣。
都是沒有押韻,但卻勝似押韻。
都不是詩歌類型,但卻勝似詩歌。
當然,如果《荔枝蜜》這篇文章僅僅隻是文字美,那就算不得什麼高明之作。
越為高明的作品除了能夠用樸實的文筆寫出極為美麗的韻味之外,他還能夠表達出更為有深度的內涵。
如故鄉寫的看起來是故鄉,但真實卻並不是故鄉,而是寫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這一篇《荔枝蜜》也有了無比濃厚的內涵。
他說的是荔枝蜜,但寫的卻是蜜蜂。
而你以為他寫的是蜜蜂,但你會發現,他寫的並不是蜜蜂。
他寫的是不為自己,一心隻為奉獻的高尚情操。
正如這一篇文章最後一段說的一樣:“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彆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這一晚,陳良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在夢裡,陳良傑變成了一隻辛勤的小蜜蜂,釀造著未來……
====
PS:特彆為盟主“薑地”加更一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