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個月的工資發放之後,負責管理製衣廠的宋十,他驚呆了。
“你的意思是,他們不接受三班倒的安排?”
“而是,一定要我們改成兩班倒?”
“是的,宋廠長。”來彙報的下屬,也是無語的擦了擦汗。
“呃——”宋十頓時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好。
多麼樸實的勞動人民啊?
如果從資本家的角度出發,他當然是希望如此。
當工人的上班時間加長,自然而然就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員工。
可是,招聘多少織布女工,以及她們日常工作計劃,還有福利待遇等等,這些都是由皇帝製定好的。
無論是誰,都不能隨意更改!
沒有辦法,宋十隻能召開車間管理員大會,讓他們一一去和織布女工說清楚。
“這是英明神武的陛下。”他朝半空拱了拱拳,“早已定下的規矩。”
“我們,沒有權力更改。”
“讓大家放寬心工作,不會克扣一分一毫。”
“在保證產量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質量!”
一千名車間管理員愣愣的點點頭,他們很不理解,卻不敢違抗聖命。
這個解釋顯然很有說服力,在封建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或許思想進步的現代人,會覺得這是對百姓的洗腦,但就是事實。
工人們隻好將感激深深地埋藏在心裡。
唯有努力工作,才能不負聖恩。
.......
如果你走進永平府的製衣廠車間,你就會驚訝的發現。
裡麵擺滿了半自動提花機,每台機器前麵,都有一個女工站著,一邊纏繞線圈、疊放成布,一邊認真觀察機器運作。
織布女工們身著統一的藍色工服,而且每人都頭戴耳罩,麵戴口罩。
因為提花機運作的時候噪音比較大,這是在保護工人的聽覺。
每一個織布女工在上崗前,都要接受為期一周的專業培訓,隻有合格者才能作業。
機器前麵,都準備了一個高凳,可供織布女工們坐下休息。
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你說累吧?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站著的,確實消耗體力。
最主要是無聊,讓人身心疲憊。
不過,一想到進廠後包吃包住,月底廿二還有一兩碎銀的薪酬,疲憊頓時一掃而光。
如今一台蒸汽提花機,白班一人可以生產十斤棉布,由於夜班並非通宵,所以一人生產五斤棉布。
換算下來,單台蒸汽提花機一天就可以生產出二十五斤棉布。
這個數據看起來並不起眼,實際上已經是人工產量的25倍。
而大明製衣廠裡,總共有五萬台蒸汽提花機,每天的產量大得驚人!
一匹普通棉布,在洪武永樂年間,民間可以售賣200300錢,這還是在棉花尚未全國普及的情況下。
【明朝一匹布的長度約為4丈13米),寬度約為0.5米,約重12斤。】
明太宗朱棣延續洪武政策,要求北方如山東、河南)“稅糧可折收棉布”,刺激農民種棉,實施全麵推廣,棉花產量逐年攀升。
後續明仁宗、明宣宗和朱祁鎮,陸陸續續都有相關農業政策,到了朱祁鈺這一代,棉花產量已經不低了。
奇怪的是,棉花年產量提高,棉布非但沒有降價,反而漲到300500錢一匹?
歸根結底,因為大明棉紡織業中心就在江南區域,市場價格一直被江南財團操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