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十六年,三月。
“君父,那片區域,已經如數征服。”
宋晟說的地方,就是阿三半島。
德裡蘇丹國被大明吞並之後,南部九個大大小小的勢力,被孟宇寰以藏匿通緝犯為由,將軍隊入駐。
一旦引狼入室,結局可想而知。
各勢力的王廷被清掃一空,明軍順勢接管統治。
他們並非愚蠢,也知道將明軍放進來後,可能會造成的後果。
可是,在大炮的威懾之下,他們如何反抗?
總而言之,橫豎都是個死。
當明朝的疆域越來越大後,朱祁鈺就要麵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如何長久統治?
針對這個問題,朱祁鈺曾經總結過前朝得失。
秦朝時期,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多個郡,郡下設縣,形成了一個由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行政體係。
漢朝時期,在郡縣製的基礎下,新創了都護府,統領偏僻地區,“撫慰諸藩,輯寧外寇”。
魏晉南北朝時期,又設有西域長史府,職能與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差不多,隻是名稱換了。
唐朝時期,將漢朝的都護府製度發揚光大,一共設立了六大都護府,更加完善統治規則。
宋朝時期,延續了唐朝都護府的製度,新增市舶司,通過“綱首”商隊)對東南埡地區用經濟手段管控。
元朝時期,將都護府製度融入行省製,在西北地區設立宣慰司,西南地區設立宣撫司,創新的利用宗教羈縻。
明朝,基本延續元朝的製度,設立了“三宣六慰”。
然而,無論是哪種統治手段,基本都是羈縻製度的延伸。
即,選拔當地土司,代替朝廷去管理地區百姓,隻要按時上貢就行,例如明朝,規定宣慰司3年一貢。
......
羈縻政策,不能說不好,這是放在古代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因此,當地土司具備高度自治的權力。
但是,一旦宗主國對他們的疏忽管理,容易滋生異心,失控後自立為王。
朱祁鈺想了很久,他決定放棄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羈縻政策。
他打算采用“文化+經濟”的共治手段。
文化上,將國子監開滿天下,大力推廣漢文化,並入科舉選拔體係,讓這些區域的民眾,能夠有機會考入中央朝廷當官。
另外設立“少數民族獎學金”,特彆嘉獎傑出學子。
關於文化同化,曆朝曆代也有先例,比如唐朝西域的“漢胡雙語教育”,元朝宣慰司的"因俗而治"政策。
但是,朱祁鈺不打算這樣,不僅僅因為曆史教訓,光是政府文書必須使用漢字,遠遠不夠。
他要徹底泯滅當地文化,將民眾的語言文字全都扭轉為漢字,不存在方言。
你們要學的,用的,有且隻有一種。
過去的,就讓他們過去吧,徹底毀滅,一點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