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似有山林草木之氣,細辨又覺深海魚鮮之腥,轉瞬間仿佛又化作炙烤獸肉的焦香,接著又是陳年佳釀的醇厚……
氣味層次變化之快,之繁複,讓人應接不暇,甚至有些頭暈目眩。
盅內的湯羹呈現出一種渾濁的灰褐色,看不到任何具體的食材,隻有濃稠的、仿佛凝聚了無數滋味的膏狀物。
“老夫此羹,無名。”百味叟開口,聲音沙啞蒼老,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
“此乃取天地間百種相生相克之味,以秘法調,烹飪熬煮九九八十一日。去其棱角,融其精華,最終返璞歸真,達至‘大道至簡’之境。”
他這番闡述,立意極高,直接將作品提升到了“道”的層麵。
評判官們的神色變得嚴肅起來,連之前那位古板的女評判官也露出了感興趣的表情。
品鑒開始。
侍者將少量湯羹分入小碗,送至評判席。
每位評判官都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
下一刻,他們臉上的表情變得極其豐富且複雜。
確實如百味叟所言,這湯羹的味道層次複雜到令人咋舌!
舌尖仿佛在瞬間經曆了一場味覺的風暴。
酸、甜、苦、辣、鹹、鮮、澀……
各種基礎味覺以及無數種複合味道,如同走馬燈般輪番衝擊著味蕾。
每一種味道都極其鮮明,卻又轉瞬即逝,被另一種味道取代。
有人閉目皺眉,仿佛在努力分辨和記憶這龐雜的信息;
有人麵露驚容,為這味道的複雜度感到震驚;
也有人微微搖頭,似乎難以適應這種過於激烈的味覺體驗。
問題隨之顯現。
正是由於味道過於繁複,變化過快,反而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缺乏焦點的感覺。
就像同時聆聽一百首不同的樂曲,雖然每一首都算精妙,但混在一起,隻剩下一片喧囂的噪音,無法形成和諧優美的旋律。
每一種味道都在極力彰顯自己的存在,卻未能真正融合成一個圓滿、和諧的整體。
所謂的“大道至簡”,在此刻品嘗起來,更像是一種“百味雜陳”的混亂狀態。
問答環節開始。
那位中年評判官率先提問,語氣帶著探究:“百味叟先生,您聲稱此羹已達‘大道至簡’之境。然而我等品嘗,滋味確實浩瀚繁複,但似乎……略顯紛雜,未能體會到那‘歸一’的簡樸之妙。請問這‘簡’在何處?”
百味叟似乎早有準備,撫須道:“大人,天地萬物,本就紛繁複雜。老夫所謂‘簡’,非指味道寡淡,而是指納百味於一盅,化萬繁為一理。品嘗者需以心會之,而非以舌辨之。當能在這百味流轉中,體悟到那背後統一的‘調和之道’,便是至簡。”
這個回答很取巧,將“簡”的定義從味覺體驗轉移到了哲學感悟上。
那位尖銳的女評判官再次發難。
“詭辯!味之‘道’,終究需通過‘味’來體現!若品嘗者舌苔之上隻能感受到混亂與衝突,又如何能領悟你所說的‘調和之道’?你這般強行糅合,是否隻是炫技,卻未能真正駕馭這百味,導致其相互掣肘,未能達到真正的和諧?”
她的話一針見血,指出了本質問題——理論說得天花亂墜,但實際味覺體驗支撐不足。
百味叟臉色微沉:“駕馭百味,豈是易事?稍有瑕疵,亦是難免。然其開創性,豈是那些單一滋味的俗物可比?”
年輕評判官這次沒有立刻支持,反而提出了疑問:“百味叟,這味道變化太快,如同幻影,難以捕捉和回味。是否過於追求變化的‘奇’,而忽略了味道本身的‘穩’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