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鎮欽那番話,如同在謝豔玲沉寂的心湖投下了一塊巨石,激蕩的漣漪久久未能平息。那種漫無目的的空茫感被驅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清晰,卻也更加沉重的認知——她必須為自己找到新的支點。
她不再僅僅滿足於完成林鎮欽布置的任務,不再將自己局限於“複仇武器”或“完美合夥人”的單一角色。她開始更主動地審視經手的每一個項目,試圖在其中找到能與自己產生共鳴,並能踐行她所理解的“價值”的切入點。
機會很快降臨。
林氏集團計劃收購一家名為“素心”的本土高端護膚品牌。這個品牌擁有深厚的草本研發底蘊和一批忠實的用戶,但同樣麵臨著品牌老化、營銷模式陳舊、難以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困境。收購評估會議上的討論,幾乎就是“初語”項目的翻版——一方強調其傳統配方的珍貴和穩定客群,另一方則質疑其市場活力和增長潛力。
謝豔玲仔細研究了“素心”的資料。她發現,這個品牌最大的價值並非僅僅是那些古老的配方,而是其背後“東方養膚哲學”的理念,以及多年來積累的、關於草本成分與肌膚關係的龐大數據庫。這些數據,在當今大數據和精準護膚的時代,是一座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金礦。
然而,在由集團幾位資深高管組成的項目評審會上,當她提出這個觀點,並建議收購後不應僅僅將“素心”作為傳統品牌運營,而應將其核心數據與林氏旗下的生物科技實驗室資源結合,開發更具科技感和個性化的新一代智能護膚產品時,遭到了幾乎一致的反對。
“謝助理,你的想法很新穎,但太冒險了。”一位頭發梳得一絲不苟、資曆頗深的副總裁率先發言,“‘素心’的價值在於它的傳統和穩定。貿然引入科技概念,可能會丟失其核心客戶,而新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教育成本極高,失敗風險我們無法承受。”
“是啊,我們收購它是為了補充現有產品線的短板,不是為了開辟一個不確定的新戰場。”另一位高管附和道。
會議室裡彌漫著保守和質疑的氣氛。這些在商界浸淫多年的老將,習慣於在確定的軌道上獲取穩定的收益,對於謝豔玲這種帶有顛覆性的想法,本能地持謹慎甚至排斥態度。
謝豔玲坐在長桌末尾,能感覺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中,帶著居高臨下的審視和不以為然。她知道,僅僅依靠“想法”是無法說服這些人的。她需要更紮實的東西。
她沒有氣餒,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主位上一直沉默不語的林鎮欽。這一次,她想靠自己。
“我理解各位的顧慮。”謝豔玲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她的聲音清晰而鎮定,沒有絲毫怯場,“但請允許我提供一些更具體的數據和分析。”
她打開自己熬夜準備的PPT,上麵不是枯燥的數字羅列,而是通過清晰的圖表和案例對比,展示了近年來全球高端護膚品市場的趨勢變化——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科技賦能”、“成分透明”、“個性化定製”的需求正在急劇上升。她列舉了幾個國際大牌通過收購傳統品牌並注入科技元素後成功實現品牌煥新的案例。
然後,她將焦點拉回“素心”。
“我們看中的,不應該是‘素心’這個略顯陳舊的外殼,而是它內核的價值——經過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驗證的、有效的草本智慧,以及龐大的用戶肌膚數據。”她的手指向屏幕上的數據模型,“如果我們能利用林氏的科技實力,將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應用,開發出能夠精準匹配不同肌膚需求的‘智能’草本產品,我們抓住的將不僅是懷舊的客戶,更是未來的市場。”
她甚至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分階段的整合方案,以及一套粗略的風險控製和收益評估模型。雖然模型還很稚嫩,但邏輯清晰,顯示了她深入的思考。
“當然,這需要投入,也有風險。但商業的本質就是管理風險,獲取超額回報。如果我們隻是將‘素心’作為一個普通品牌收入囊中,按部就班地運營,我們獲得的隻是平均,甚至低於平均的回報率。而如果我們敢於投入,進行戰略性的升級,我們有可能打造出一個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獨一無二的‘東方科技護膚’品牌。”
她說完,會議室裡陷入了一片短暫的沉默。幾位高管的臉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顯然,她的數據和邏輯,以及那份敢於挑戰“平均回報”的銳氣,觸動了他他們。
一直沉默的林鎮欽,此刻終於開口。他沒有看謝豔玲,而是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高管,聲音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
“謝助理的方案,雖然有不夠成熟之處,但方向,是對的。”
隻這一句話,便瞬間改變了會議室內的力量對比。
他繼續道:“林氏不能永遠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未來的競爭,在於對趨勢的洞察和對核心價值的重塑能力。‘素心’項目,可以按照這個思路,成立專項小組進行深入論證。謝豔玲,”他第一次在正式場合直呼她的名字,“你來擔任小組副組長,負責前期調研和方案細化。”
這個任命,無疑是在一眾資深高管麵前,給了謝豔玲極大的支持和權限。
會議結束後,幾位高管麵色各異地離開。謝豔玲收拾著資料,感覺後背已經被汗水微微浸濕。剛才那番據理力爭,耗儘了她極大的心力。
林鎮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他走到她身邊,腳步微頓。
“今天表現,”他側頭看她,目光裡是那種熟悉的評估,但似乎又多了點彆的什麼,“有點樣子了。”
不是“尚可”,而是“有點樣子了”。這評價,似乎更接近……認可?
謝豔玲抬起頭,鼓起勇氣迎上他的目光:“謝謝林先生支持。”
“我不是支持你。”林鎮欽淡淡道,“我是支持有價值的想法。是你自己,抓住了機會,展現了價值。”
他的話,再次強調了那個冰冷的規則——在這裡,一切靠實力說話。但謝豔玲卻從中聽出了一絲不同的意味。他看到了她的“價值”,不僅僅是作為執行者的價值,更是作為思考者和潛在開拓者的價值。
他離開後,謝豔玲獨自站在空曠的會議室裡,心臟還在因為剛才的激辯和此刻的複雜情緒而劇烈跳動著。她走到窗邊,看著樓下林鎮欽坐進車裡離開。
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不再僅僅是被他塑造的泥土,她開始嘗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捏塑屬於自己未來的形狀。而林鎮欽,那個曾經如同冰冷坐標一般的存在,似乎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變得……有了一絲溫度?
這種認知讓她心慌意亂,卻又隱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悸動。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布滿挑戰,那些資深高管不會輕易信服一個資曆尚淺的“空降者”,方案的推進也必然困難重重。
但這一次,她的內心充滿了力量。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也不是被仇恨驅使,而是源於一種想要探索自身邊界、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渴望。
她的鋒芒,不再是為了刺傷他人,而是為了劃開束縛,照亮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
而這剛剛展露的鋒芒,似乎也意外地,映入了那雙一直冷靜觀察著她的眼眸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