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過後,海城的空氣中依然殘留著節慶的餘溫,但料峭的春寒已悄然降臨。林家老宅那場“年關大考”的餘波,並未完全平息,但它像一層被成功吸納的養分,讓謝豔玲在林家這個複雜生態係統中的根係,紮得更深了一些。
回到他們共同的彆墅,生活似乎恢複了往日的節奏,卻又帶著一絲微妙的不同。林鎮欽兌現了他的承諾,開始有意識地將更多時間留給“家”。他不再將書房視為唯一的辦公場所,有時會拿著平板電腦,靠在客廳的沙發上處理郵件,而謝豔玲則在一旁的地毯上,對著筆記本電腦規劃“心域”下一季度的市場活動。空氣中流淌著舒緩的音樂,夾雜著鍵盤敲擊聲和偶爾就某個商業問題進行的低聲交流,構成一幅寧靜而充滿生命力的“共生”圖景。
然而,平靜之下,新的波瀾正在醞釀。
第一個波瀾,來自“心域”的飛速發展。歐洲市場的成功落地,吸引了更多國際資本的關注。一家在全球消費品投資領域極具影響力的老牌基金——K&R資本,向“心域”拋出了橄欖枝,提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B輪融資方案,估值遠超預期。但對方也提出了一個關鍵條件:希望“心域”能更快地規模化複製成功模式,甚至暗示可以考慮與某些大型醫藥或快消集團進行深度綁定,以加速市場占領。
這個提議,在“心域”內部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部分團隊成員被高估值和快速擴張的前景所吸引,認為這是“心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絕佳機會。但謝豔玲卻陷入了沉思。
深夜,她將K&R的方案書推到林鎮欽麵前,眉宇間帶著一絲少有的凝重。
“你怎麼看?”她問,語氣裡是真正的征詢,而非簡單的告知。
林鎮欽放下手中的書,拿起方案書快速瀏覽了一遍。他的目光銳利,迅速抓住了核心。
“估值很慷慨。”他放下文件,語氣平淡,“條件也很苛刻。規模化複製,意味著你要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心域’最核心的個性化服務和深度體驗。與大型集團綁定,短期內能獲得渠道和資源,長期看,可能會喪失獨立性和品牌調性。”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謝豔玲內心最大的顧慮。她想要的,不是成為一個流水線上的快消品,而是打造一個真正有溫度、有靈魂的品牌。K&R的方案,更像是一劑猛藥,見效快,但可能傷及根本。
“我知道。”謝豔玲歎了口氣,揉了揉眉心,“團隊裡很多聲音認為應該抓住機會。畢竟,資本市場的耐心是有限的。”
“資本的邏輯是效率和回報。”林鎮欽看著她,“但企業的靈魂,在於創始人的堅持。你想把‘心域’帶向哪裡?是一個短期內估值暴漲然後被資本裹挾的項目,還是一個能真正沉澱下來,影響一代人生活方式品牌?”
他的問題,直指初心。
謝豔玲沉默了片刻,眼神逐漸變得清明而堅定:“我明白了。謝謝。”
她沒有說謝什麼,但林鎮欽懂。他是在感謝他,在她麵臨巨大誘惑和內部壓力時,幫她穩住了舵盤,讓她看清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方向。
最終,謝豔玲頂住內部壓力,婉拒了K&R那份“催熟”意味濃厚的方案,選擇了一條更符合品牌長期價值的、穩健的融資和發展路徑。這個決定,讓“心域”暫時失去了一次估值暴增的機會,卻也讓她贏得了核心團隊更深層次的敬佩與追隨——他們看到了一位有定力、有遠見的領導者。
就在謝豔玲處理“心域”內部風波的同時,林鎮欽也麵臨著一個來自林氏內部的、更為隱晦的挑戰。
林氏集團年後的第一次高層戰略會議上,一位負責傳統製造業板塊的元老副總裁,在討論集團未來五年投資重點時,提出應該更加聚焦於夯實基礎產業,對林鎮欽近年來大力推動的科技創新和生態孵化戰略,表達了委婉的質疑。
“鎮欽啊,你的眼光和魄力,我們都很佩服。科技創新確實是趨勢,但林氏的根基,還是在實體製造。步子邁得太大,資源過於分散,會不會影響主業的穩定?尤其是現在全球經濟形勢還不明朗……”這位副總裁語氣懇切,帶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懷,但其背後代表的保守勢力對林鎮欽“激進”改革的不滿,已初露端倪。
這並非公開對抗,更像是一種試探性的敲打。會議室裡其他高層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鎮欽身上。
林鎮欽麵色不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等對方說完,才緩緩開口,聲音冷靜而清晰:“陳叔的顧慮,有道理。實體製造是林氏的壓艙石,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他先肯定了對方,隨即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全場:“但壓艙石的存在,是為了讓船更穩地航行,而不是為了讓它永遠停泊在港灣。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恰恰說明了單一依賴傳統模式的脆弱性。科技創新和生態孵化,不是分散資源,而是在為林氏建造新的引擎和護城河。‘星洲危機’已經證明,沒有技術壁壘和社會責任擔當的企業,在未來將寸步難行。”
他頓了頓,語氣加重,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林氏的未來,必須是‘壓艙石’與‘新引擎’並重。這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相關的資源配比和考核機製,會隨之調整。希望大家都能跟上這個節奏。”
他沒有給保守勢力太多迂回的空間,直接明確了方向,並暗示了後續的組織調整。會議室內一片寂靜,那位陳副總裁臉色微變,最終沒有再說什麼。
晚上,林鎮欽回到彆墅,眉宇間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謝豔玲敏銳地察覺到了,她沒有多問,隻是在他坐下後,遞上一杯溫熱的參茶,然後走到他身後,輕輕為他按摩著緊繃的肩頸。
“會議不順利?”她輕聲問。
林鎮欽閉著眼,享受著她恰到好處的力度,淡淡“嗯”了一聲:“一些老觀念,需要時間扭轉。”
謝豔玲能想象到那種場麵。他要在守舊的龐大帝國裡推行變革,麵臨的阻力可想而知。她想起自己白天在“心域”麵對的內部分歧,忽然有種奇妙的共鳴。
“有時候覺得,我們像是在兩條不同的戰線上,打著一場相似的仗。”她輕聲說,手下動作不停,“你要在舊秩序裡開創新局,我要在新領域裡守住初心。都不容易。”
林鎮欽握住她放在他肩上的手,睜開眼,回頭看她。燈光下,她的眼神清澈,帶著理解與共情。
“所以,我們是戰友。”他低聲說,語氣裡帶著一種確認。
“嗯,戰友。”謝豔玲微笑點頭。
春寒料峭,內外挑戰並存。
但在這個夜晚,他們彼此確認,無論外界風雨如何,他們始終是對方最堅實的後盾,最默契的戰友。
這場名為“共生”的旅程,因這些共同的挑戰與堅守,而變得更加緊密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