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節奏,並非意味著停滯,而是為了更持久、更有力的生長。謝豔玲與林鎮欽在重新校準了生活的重心後,仿佛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負累,反而在各自領域展現出新的活力。
謝豔玲放緩了“心域”盲目擴張的腳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深耕與用戶體驗優化上。她帶領團隊對“靈眸”係列進行了新一輪的迭代,不僅提升了核心傳感器的精度和穩定性,更根據早期用戶反饋,開發了多種貼近不同生活場景的個性化模式。這種不追求噱頭、紮實做產品的態度,反而贏得了市場更堅實的口碑,“心域”品牌的專業形象愈發深入人心。
更令人驚喜的是,“心域·啟明”計劃在經曆了初期的水土不服和策略調整後,終於迎來了轉機。謝豔玲團隊與當地師範院校合作,培訓的第一批“種子教師”開始在他們所在的鄉村學校嘗試引入簡易的情緒健康課程和團體活動。雖然範圍不大,效果也需長期觀察,但第一批反饋傳來,有孩子開始願意在“心情畫”上表達隱藏的孤獨,有老師發現課堂紀律因簡單的情緒疏導遊戲而有所改善……這些微小的、積極的變化,像暗夜中的螢火,雖不耀眼,卻足以照亮前路,給整個團隊帶來了巨大的鼓舞。
謝豔玲看著項目組傳回來的照片和報告,眼眶微微濕潤。她更加確信,這條路雖然漫長,但方向是對的。價值的體現,並非隻有上市敲鐘一種方式。
與此同時,林鎮欽在集團內部推動的權力下放和人才培養計劃也開始初見成效。幾位他著力培養的少壯派高管在各自負責的領域展現出了獨當一麵的能力,這讓他能從更多繁瑣的日常決策中解脫出來,將精力更集中於集團的長期戰略和應對最關鍵的挑戰。
他保留並投入資源轉型的“悅芽”項目,在經曆了初期的陣痛和方向調整後,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新的管理團隊摒棄了過去盲目追求高端的路線,轉而聚焦於“安全、舒適、有設計感”的中高端細分市場,並大力拓展線上渠道和內容營銷,與新一代父母建立情感連接。雖然扭虧為盈尚需時日,但市場口碑和銷量已開始止跌回升,證明了林鎮欽那次“非理性”決策背後,或許也藏著對市場潛在需求的敏銳直覺。
事業的“新枝”在穩健的根基上悄然萌發,家庭的土壤也得到了更用心的澆灌。
林鎮欽嚴格恪守著“家庭時間”的約定。每周至少有三天,他會準時回家吃晚飯,飯後會陪著謝豔玲和小承硯在花園裡散步,或者一起玩一些簡單的親子遊戲。周末的“家庭日”更是雷打不動,他們開始探索海城及其周邊那些適合親子遊的地方,博物館、科技館、郊野公園……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小承硯在父母更有質量的陪伴下,性格愈發開朗活潑,語言能力和好奇心與日俱增。他開始會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為什麼天會黑?”“小鳥為什麼會飛?”常常讓學識淵博的林鎮欽和思維敏捷的謝豔玲都感到招架不住,卻又甘之如飴。
然而,平靜的水麵下,新的波瀾也在悄然醞釀。這一次,並非來自外部的商業競爭或家族壓力,而是源於內部——小承硯的教育問題,開始提上日程。
沈靜姝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看似無意地提起了海城幾家頂尖的私立幼兒園和國際幼教機構,言語間充滿了對孫子未來教育路徑的關切和……某種不容置疑的規劃意味。
“承硯快三歲了,啟蒙教育可不能耽誤。我看‘惠靈頓’和‘哈羅’的幼兒園部就很不錯,環境好,師資強,以後直升他們的國際小學、中學也方便,能從小打下堅實的基礎。”沈靜姝抱著孫子,語氣溫和,卻帶著長輩特有的權威,“鎮欽、豔玲,你們要早點打算,這些名校名額都很緊張,需要提前很久排隊甚至考核的。”
謝豔玲聽著,心裡有些不是滋味。她理解婆婆望孫成龍的心情,但她和林鎮欽之前有過共識,希望給兒子一個相對自由、快樂的童年,不希望他過早地被卷入殘酷的升學競爭和所謂的“精英教育”流水線中。
她看向林鎮欽,他正慢條斯理地給兒子剝著葡萄,臉上沒什麼表情,看不出喜怒。
“媽,承硯還小,不急。”林鎮欽將剝好的葡萄喂到兒子嘴裡,語氣平淡地回應,“我和豔玲會考慮。”
他沒有直接反駁沈靜姝,但也沒有順從。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讓沈靜姝微微蹙了下眉,但終究沒再繼續這個話題。
晚上回到彆墅,哄睡兒子後,謝豔玲和林鎮欽在書房裡,第一次正式討論了這個問題。
“你是怎麼想的?”謝豔玲直接問道,“真的要讓承硯去那種……壓力巨大的國際幼兒園嗎?”
林鎮欽走到窗邊,看著窗外沉靜的夜色,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開口:“那些學校,能提供最好的資源和視野,但確實……少了很多尋常的快樂。”
他轉過身,看向謝豔玲:“我更希望他首先學會的,是感知快樂的能力,是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知識和技能,可以慢慢來。”
他的想法,與謝豔玲不謀而合。他們都曾是某種意義上的“奮鬥者”,深知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內心那份純粹的快樂和安寧有多麼珍貴。他們不希望兒子過早地失去這些。
“但是媽那邊……”謝豔玲有些顧慮。
“教育承硯,是我們的事情。”林鎮欽的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我會和母親溝通。我們可以為他尋找更注重全麵發展、尊重孩子天性的學校,或者……甚至可以嘗試一些創新的教育模式。”
他顯然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有了自己的主張。謝豔玲看著他篤定的神情,心中安定了不少。她知道,在關乎兒子成長的根本問題上,他會是和她站在一起的、最堅定的盟友。
新枝萌發,既帶來成長的喜悅,也伴隨著修剪的抉擇。
事業的“新枝”需要引導方向,避免徒長。
而家庭這棵大樹上,關於下一代的“新枝”該如何培育,則需要他們共同抵禦外界的風雨,做出最符合他們內心價值觀的抉擇。
這或許是“共生”關係在血脈延續層麵,需要共同麵對的全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