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硯入園的日子,像一個小小的分水嶺,悄然改變著這個家的節奏與重心。
第一天送園,場麵遠比謝豔玲預想的要“平靜”。或許是那家家庭式幼托園溫暖自然的氛圍起了作用,也或許是林承硯骨子裡繼承了父親的某種淡定,當謝豔玲蹲下身,告訴他爸爸媽媽下午會準時來接他時,這個小家夥隻是眨了眨烏溜溜的大眼睛,看了看不遠處正在玩積木的小朋友,又看了看麵帶鼓勵的老師,然後鬆開謝豔玲的手,邁著小短腿,搖搖晃晃地走了過去,甚至沒有回頭。
反倒是謝豔玲,看著兒子那小小的、毫不猶豫融入新環境的背影,鼻尖一酸,眼眶瞬間就紅了。一直站在她身旁、神色看似平靜無波的林鎮欽,適時地伸出手,攬住了她的肩膀,力道沉穩。
“他很棒。”林鎮欽低聲說,目光依舊追隨著兒子的身影,直到他安全地坐到墊子上,拿起一塊積木。
回程的車上,謝豔玲一直有些沉默。那種孩子驟然離開身邊的空落感,以及對他能否適應新環境的擔憂,交織在一起。林鎮欽沒有多言,隻是默默地將車開到了“墨韻齋”。
改造後的“墨韻齋”靜謐而溫馨,早上的客人不多。顧老先生看到他們進來,有些意外,隨即了然地點了點頭。林鎮欽要了一壺清茶,和謝豔玲在靠窗的位置坐下。
“孩子第一天入園?”顧老先生慢悠悠地踱過來,沙啞著聲音問。
謝豔玲勉強笑了笑:“嗯,感覺……比想象中難熬。”
顧老先生渾濁卻通透的目光掃過他們二人,淡淡道:“雛鷹離巢,總是如此。父母能做的,不是一直將他護在羽翼下,而是給他一片足夠他撲騰的天空,然後,相信他。”
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樸素的智慧。謝豔玲怔了怔,心中的鬱結似乎疏散了些許。是啊,她和林鎮欽為承硯精心選擇這個幼兒園,不就是為了給他一片更自由、更適合他“撲騰”的小天空嗎?那麼,他們也需要學會放手和信任。
林鎮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對顧老先生道:“謝謝。”
顧老先生擺擺手,背著手,又踱回了他的古籍區。
那一天,謝豔玲和林鎮欽難得地在“墨韻齋”消磨了大半個上午。沒有處理公務,隻是靜靜地喝茶,看書,偶爾低聲交談幾句。窗外陽光正好,書店裡流淌著舒緩的音樂和淡淡的墨香。這種慢下來的、近乎“偷來”的時光,讓謝豔玲因兒子離家而有些焦躁的心,漸漸沉澱下來。
她忽然意識到,承硯的入園,不僅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他們夫妻二人生活模式的重新調整。他們需要適應孩子不再全天候依賴在身邊的新階段,需要重新找到二人世界的節奏和重心。
下午準時接回小承硯,小家夥看到爸爸媽媽,眼睛一亮,像隻快樂的小鳥撲過來。老師笑著反饋,承硯適應得很好,午睡醒了稍微找了一下媽媽,但很快被安撫好了,吃飯也很主動。
聽著老師的描述,看著兒子興奮地比劃著今天在園裡玩了什麼,謝豔玲心中那塊大石終於徹底落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欣慰與驕傲。
承硯的入園,像推開了一扇新的門。家庭的作息變得更加規律,圍繞著孩子的接送、親子活動、與老師的溝通,成了日常生活中新的固定項目。謝豔玲和林鎮欽都努力調整著自己的工作安排,確保至少有一方能承擔起接送的責任。
這種變化,起初帶來了一些手忙腳亂。有時林鎮欽重要的跨國會議時間與接送時間衝突,有時謝豔玲“心域”的關鍵節點恰逢幼兒園親子活動。但他們沒有互相抱怨,而是更加高效地協作。林鎮欽會提前讓周韜協調行程,謝豔玲也會將部分工作授權出去,確保家庭的優先級。
他們發現,這種圍繞著孩子成長而產生的、具體而微的協作,讓他們的“共生”關係變得更加接地氣,充滿了煙火氣息的溫暖。一起討論兒子在園裡的趣事,一起為他挑選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一起陪他完成老師布置的簡單“家庭作業”(比如用落葉貼一幅畫)……這些平凡的瞬間,構成了他們生活中最踏實、最幸福的底色。
然而,新的階段也帶來了新的課題。隨著承硯語言能力的爆發和對世界認知的擴大,他開始提出更多、更複雜的問題,也開始展現出獨特的個性與偏好。如何引導他的好奇心,如何在他犯錯時進行恰當的管教,如何在他與小朋友發生衝突時既保護他又培養他的社交能力……這些都成了擺在謝豔玲和林鎮欽麵前的全新挑戰。
兩個在各自領域都能獨當一麵的強者,在麵對這個三歲小兒的成長問題時,卻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會產生教育理念上的細微分歧。
一次,承硯因為想要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車而動手推了對方。謝豔玲傾向於立刻讓他道歉,並溫和地講道理;而林鎮欽則認為男孩子有點爭執很正常,不必過於小題大做,更強調要讓兒子自己學會處理。
雖然隻是小小的分歧,並且很快通過溝通達成一致(最終采取了讓承硯道歉,並引導他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方式),但這讓他們意識到,養育孩子,是比經營任何事業都更需要耐心、智慧和夫妻默契的漫長工程。
“看來,我們需要學習的,比承硯還要多。”當晚,哄睡兒子後,謝豔玲靠在床頭,有些無奈地笑道。
林鎮欽坐在她身邊,揉了揉眉心,深有同感。“嗯。這比談任何並購案都複雜。”
話雖如此,但他們的眼神中卻沒有絲毫厭煩,隻有一種共同麵對新挑戰的認真與……一絲不易察覺的、屬於父母的甜蜜負擔。
新程已啟,風景不同。
事業的疆域依舊廣闊,但家庭的園圃,因為這個小生命的成長,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充滿了需要精心嗬護的幼苗與亟待解答的課題。
他們知道,作為父母,他們的“新程”,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