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叫《竹林中》!
《竹林中》是日本文學巨匠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
它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史上結構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這篇小說的偉大意義在於,它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敘事革命。
芥川龍之介徹底拋棄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僅通過七個相互矛盾的當事人的證詞,來構建一樁迷案。
案件的真相被徹底懸置,敘事的重心從“發生了什麼”轉向了“人們為何如此敘述”。
這種極致的形式本身,就是小說的全部深度。
它揭示了真相是虛無的,存在的隻有被利益、虛榮與尊嚴所扭曲的敘事。
它不僅是對人性的深刻拷問,更是一種關於敘事權力的元小說,其思想的前衛性,至今仍遙遙領先。
它是一座真正的敘事藝術高峰,令後世無數創作者仰望。
除此之外,其開創的敘事技巧已成為一個專有術語。
超越了文學領域,成為描述真相相對性的通用詞彙。
這個詞彙大名鼎鼎,就是“羅生門式敘事”。
雖然嚴格來說,“羅生門”這一概念的直接源頭是芥川1915年的短篇《羅生門》。
但將這個概念推向世界的是黑澤明在1950年的電影《羅生門》,該電影融合了短篇《羅生門》的故事背景和《竹林中》的敘事技巧。
最終使得“羅生門”成為全球通用的文化符號,指代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場景。
顧遠回憶了一下《竹林中》。
故事圍繞一起發生在日本平安時代的竹林凶殺案展開,核心是通過七位證人或當事人的供詞,拚湊出了一樁沒有真相的案件。
首先登場的是樵夫的證詞,他是屍體的最初發現者。
他詳細交代了現場狀況,並推測受害者武士是他殺,且被殺前有過一場惡鬥。
但他卻說沒有看見腰刀。
然後是行腳僧的證詞,他敘述了曾看到武士夫婦,對女人的穿著和他們騎的馬有印象。
並提到武士腰間彆著刀。
差役的證詞則交代了抓住多襄丸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諸多細節,並憑職業眼光斷定凶手是多襄丸。
老嫗作為真砂的母親,她交代了真砂和武弘的身份、年齡和性格,認定是多襄丸殺了女婿。
重頭戲則是接下來三個人的證詞。
大盜多襄丸承認自己侮辱了武士的妻子真砂,並設計綁住武士。
但聲稱是真砂要求他和武士決鬥,最終他在決鬥中殺死了武士。
他將自己描繪成一個雖為盜賊但仍有尊嚴的人,強調決鬥的正當性。
而作為武士妻子的真砂,哭訴自己被多襄丸侮辱後,因丈夫冷酷蔑視的眼神羞愧絕望,決定同他一起赴死。
她在親手殺死被綁在樹上的丈夫後,數次自殺卻沒有成功。
她將自己包裝成受辱後崩潰的受害者。
武士的幽靈借巫婆之口稱,強盜侮辱了他妻子後,妻子竟聽信強盜的話,願意跟他走。
並且強烈要求強盜把自己殺了。
麵對妻子的所作所為,武士傷心痛苦,拾起掉在地上的小刀,刺進自己的胸口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