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禪觀與淨土》破障篇,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學人這次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我們佛教的破障法門。我們每一個人開始修行以後,都要有兩套的修行的方法,一個是讓我們增上的方法,一個是破障的方法。增上的方法,每一個宗派都不一樣,天台宗修習一心三觀,淨土宗修憶佛念佛。所以怎麼讓我們一個人進步,那各有傳承。
但是從障礙的角度,不管什麼宗派,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你修淨土宗,修天台宗、修唯識宗,所產生的障礙,大致上就是兩類:一種叫做業障,一個叫做魔障,任何一個宗派都是一樣的。那麼這種障礙的破除,如果沒有做好,那我們可能前麵的修行就前功儘棄了。就像你開車一樣,你這個車子非常的堅固,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路上的石頭不清理,你可能撞到小石頭還好,要撞到大石頭你就整個翻車了。所以破除障礙是我們佛教裡麵非常重要的功課,千萬不能忽略。
我們今天要談兩個重點,第一個、業障是怎麼形成的?第二個、當業障已經形成了,我們應該怎麼把它消滅!就談這兩個重點。
佛教對人生觀的態度是這樣子:
佛教的人生觀是一種水流的思想——恒轉如暴流。
那麼這個水流有兩種特性,一種變化,一種相續。
什麼叫做變化性的人生呢?比方說我們今天去超商買東西,遇到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但是你對他產生了善意,你對他微笑,他也對你微笑。那麼你跟這個陌生人產生互動,他回去以後,這個人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永遠消失掉了,你再也沒有見到他。那麼這個人跟你的關係,叫做變化性的,他隻是人生的一個點綴。或者你到哪一個地方去,你看到什麼事情,看到什麼樣的地方,看到什麼人,人生有很多變化。但是凡是變化的東西對人生都不會產生影響,統統都沒有影響。
真正主導我們人生的是相續這一塊,相續的因緣。比方說你的父母,他在你人生當中某一個時間是相聚的跟你在一起,他的思想、行為深深的影響到你;比方說你的同修,你跟他會結合成夫妻,他跟你有一段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相續時間的相處;乃至於你晚年,你也會多少受到你子女的影響。所以人生裡麵真正影響我們的是相續的問題。
修行也是這個概念,從業力的形成,也是強調相續而不強調變化。比方說淨土宗,很多人喜歡用變化式的修學——暴飲暴食。你看淨土宗有些人念佛,他高興起來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七天不睡覺以後呢,回去就再也不念佛了。這種念佛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有把佛號創造一種相續。你寧可每一天念一千聲佛號,念十年,為什麼?因為你讓佛號在你的生命當中每一天都出現,這個是很重要,叫相續,而這個相續才會創造一種善根,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才會落實,變成一種根。那你如果說偶爾想到才念佛,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叫做善念。
從好的方麵來說,相續是很重要;從不好的方式來說也是這樣,你造一個業,比方說我喜歡批評彆人,那麼這個業在佛法裡麵不是很重的業。但是如果你今天批評彆人,明天也批評彆人。我們講過,當業力形成相續的時候,它就具有強大的主導力,它就會從造業而變成業障。為什麼?因為你每天造作。所以我們今天談的不是善根,因為相續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形成好的習慣叫做善根;
第二個養成不好的習慣叫做業障。
那麼一般來說,業障形成了,你是不容易發覺的,因為你每天造作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業障的可怕是來自於,當你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它點點滴滴、輾轉增盛。就是你不容易發覺它的存在,除非你透過學習,能夠自我了知;或者透過同參道友的提醒。業障的可怕是等到你臨命終才知道的時候,你已經沒有時間處理了。它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東西,但是你不斷的縱容它,它在一個黑暗的地方不斷的增長廣大,等到你發覺它存在的時候,你來不及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事先了解。
那我們了解它以後,就可以在臨終之前把業障拔掉,就創造一個願我臨終無障礙的往生的環境——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破障篇的主要理由。簡單的說就是,事先知道你的業障點在哪裡,你的魔障點在哪裡,然後事先把它處理掉,是很好處理的,不要等臨終的時候形成往生的障礙。
好,我們看講義,那麼講義是《禪觀與淨土》係列的第五篇破障篇,總共有三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第一科是外除業障。第一個、障礙是來自於業力,我剛剛講過,業力不是障礙,但是你今天放縱它,它就會變成障礙。那麼業力,我們一開始要造業是一個業種子,它是怎麼樣形成業障的,形成業障以後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是第一科,我們先談這個業障的處理。
第二個是更可怕的叫魔障。那麼魔障一開始也不是一種障礙,一開始它是一個叫做魔境,它可能是一個外境的乾擾,但是你沒有處理好,也會變成一種魔障,這兩塊。修行的兩種障礙,第一個業障,第二個魔障。
第三科、我們結示勸修,把前麵的觀念做一個總結。
一般說修行,破障法門分成道前、道後。修行前要處理的是業障這一塊——這是道前基礎。就是你今天打佛三佛七之前一般都先拜懺,這是對的,業障是處理在前;魔境是處理在後,你修道以後才會出現魔境的。但這兩個你都要麵對,一個業障、一個魔境。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二麵,先談談:
甲一、外除業障(分三:乙一、業障形成;乙二、懺悔方法;乙三、罪滅之相。)
業障的形成有三個重點,外除業障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業障是怎麼形成的。
第二個、形成以後我們怎麼懺悔。
第三個、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情況是罪滅之相,做一個正確的判斷。
乙一、業障形成(分三:丙一、業道成就;丙二、展轉相續;丙三、業障之相;)
先看第一個業障的形成,業障形成先看業道,業道就是業力,業力是怎麼形成的?好,我們請合掌。
丙一、業道成就
《瑜伽師地論》依五相,立十業道自性差彆,所謂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滿業道”所攝;若五相不具足,即是“非滿業道”所攝。
我們講,一個人在造業,造業是有條件的,它要五種條件具足叫造業。
第一個事緣。以殺生來說,你對於所殺生的事情,要有一個所依的處所,簡單說,你要有一個對象,殺生要有對象的。比方說,有一個人晚上在公園走路的時候,他突然間看到一個人影,其實它是一個枯樹,那麼,他那個時候起殺心,拿刀子把這個樹給砍死,砍殺,這個樹斷掉了,他砍殺的時候,他把它當做人想,這個人有沒有造罪?沒有造罪,因為他沒有對象,他麵對的是一種虛妄的對象,他自己心中產生影象,當然這個地方有煩惱的因緣。但是從業力的角度,他是沒有造罪的,因為他沒有對象,他麵對是一個無情的樹木,不能當作殺生的對象。所以,凡是業力的成就,必須有個對象。殺生的角度,這個對象要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有情,這是第一個,要有事緣。
第二個、他要有意樂。他要有犯罪的動機,比如說你今天開車去上班,那我們每一天開車上班,這個車子可能會壓死很多的螞蟻,對不對?那這樣算不算造罪?不能算造罪,因為你沒有殺心,你的重點是想開車,你的重點是想上班。雖然過程中無辜傷害了很多螞蟻,但是你並沒有傷害它們的心意,所以沒有意樂。當然有因果,你欠他一條命,這個因果是在的。但是對你來說沒有罪業,沒有罪業的特點,就是你不會因為這樣墮三惡道,你不會因為這樣而障礙你往生;但是你跟他的惡緣結下了,那是另外說了,惡因緣結下了。但是你本身,重點是你沒有造罪,沒有造罪,你就不會產生障礙,就是你不會因為開車的時候壓死螞蟻,而障礙你往生,不會的,因為你沒有意樂。
第三個、罪業的成就要有煩惱。你有個對象,你有殺心,過程必須有貪、嗔煩惱的活動來配合;
第四個、很重要,要有加行。你要有實際的行動,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找彆人一起做。
第五個、究竟。這個事情要圓滿,殺業的圓滿就是對方要死亡,包括你殺他的時候沒有死,但是他事後死亡,他事後死亡,他的受傷是因為你引起的,那也算在你頭上,究竟。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講到,業力的成就有五個條件:事緣、意樂、煩惱、加行、究竟。
這五個條件,我們一般不容易背起來,講的太細了。一般唯識學把它歸納成三塊,三個重點就好,就是判斷業力有三個主題: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你要有動機;第二個、加行,你有行動。你有意樂跟加行,這個業就成立了。就是在研究戒律都知道,有心有境;如果是有境無心,你有踩死螞蟻,但是你沒有殺心,這個業不能成立;有心——你很想殺一人,但這個人不現前,結果你沒有殺成功,他不在,那這個境不成就,也不能構成有業力。第一個心,第二個境成立。那麼心、境成立,意樂、加行成立以後,這個業已經成立了。
那這個業是不是圓滿就看究竟與否了。究竟與否,這個地方,我們後麵會說到業力的圓滿,殺、盜、淫、妄各有各的標準。我們看下麵這段,舉殺生為例:
一、事:他必須有一個有情眾生為事緣。
二、意樂:他必須謂:我當傷害彼眾生,要有一個主動犯罪的動機。
三、煩惱:在造作的過程必須有煩惱,這個煩惱可能是貪、嗔、癡一起活動,或者各彆活動。
四、加行:他有實際的行動方便。
五、究竟:當時或者後時命終。這個究竟就判斷這個業是不是造圓滿,因為你業造圓滿的話,那力量就大了。殺人要命斷;偷盜的話是盜他物值五錢;那麼淫就是要入道;妄語就是大妄語。
總之,對於我們佛教徒,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做造罪?什麼叫做結惡緣?這是兩碼事。就是說你講一句話,沒有傷害他的心,他聽了以後他很痛苦,他認為你在傷害他,這個叫結惡緣。因為我沒有要傷害你的意思,所以對我來說我沒有造罪。但是我跟你結惡緣了,這是事實。所以結惡緣很難避免。因為不在你控製範圍,隻要他不舒服,你就跟他結惡緣了。
那麼結惡緣跟造罪的差彆在哪裡呢?這個惡緣不會障礙你的往生,不會障礙你修行的成就。但是造罪會障礙你,這樣懂嗎?
所以你們學習業力這一塊,先把造罪跟結惡緣要分清楚。當然也可能會造罪同時結惡緣,有可能,但這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因為造罪,它必須要有意樂、加行、究竟。結惡緣的話,你沒有心態,你就隨便講一句話,隨便一個動作,都可能結惡緣。所以娑婆世界結惡緣很容易的,但是結惡緣的好處就是,它對你影響力很薄弱。因為它不掛上一種罪業,對你就沒有形成障礙,你該往生還是會往生。
好,那麼造罪的定義知道以後,這個罪業一開始是一個小小的業種,它是怎麼變成障礙的?這個是很重要了,這個是輾轉相續的問題了。我們看丙二的輾轉相續,好,看頌文。
丙二、展轉相續
《唯識三十頌》雲: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儘,複生餘異熟。
是故由賴耶種子,生起諸法之現行,複由現行熏成種子,如是展轉相續,形成有情眾生之業果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