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陰的突破,我過去在讀澫益大師的傳記,他有一段就講到他自己。老人家二十四歲出家,他二十五歲,隔年他跑到一個山中叫徑山去坐禪。他坐禪在修《楞嚴經》,《楞嚴經》就是正念真如,破除五陰。這兩句話就講完了。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擺脫五陰的區隔。結果他在徑山坐禪的時候,突然間有一支香相應,就是突破想陰了。他感到自己的妄想,我們妄想本來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他突然間看到自己的妄想一個一個破裂,然後串成一種一念心性,當下他看到自己的色身,也是刹那刹那生滅,不是自己的本來麵目。隻是因緣所生,唯心所現。所以他那一次以後,看到身心世界這種生滅相突破以後,他自己說,他看所有的經典一聞千悟,看什麼都懂,就突破想陰了。
想陰它是這樣子,是一種想像,但這個想陰的區隔就是,它會把我們的想像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它不能整體性。切成小塊小塊小塊小塊,這是生滅的妄想。所以你一旦把這個水泡的妄想突破以後,你的心就串起來了。當然想陰是很重要。凡夫的想陰為什麼小塊小塊的,它是一種片段片段的想像,這跟我們的取相分彆有關係。
戊三、結示修觀方法
我們先談談凡夫的想跟聖人的想是什麼差彆。
一、凡夫心——取相分彆——顛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從生命經驗來的,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取相;第二個、分彆。比方說有人小時候,他可能物質缺乏,經常吃不飽。所以饑餓給他的刺激很大。我們知道感受會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這個飲食的妄想。這個人生要是能夠把飯給吃飽,那該是那麼美好的事情。其實吃飽飯,依我們現在看沒那麼重要,但是對一個饑餓人來說,他心中都是飯菜的影像。然後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彆,就安立在飲食身上。就建立他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所以這個人長大以後,吃飽飯是最重要的,先把飯吃飽。人生沒有什麼他求,先把飯吃飽,因為他深刻的取相分彆,建立他一種價值觀。
你看小時候他沒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籬下,今天搬到東邊,明天搬到西邊。他的想像當中,他的取相分彆,認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買一套房子,甚至於買很多套房子,其實他也住不了,但是他notcare(不在乎。因為這是他的心中的價值,他認為這個就是對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時候缺乏錢,滿腹的理想抱負,因為他沒錢一個都不能實踐,所以他把錢想的很重要。所以他這種人長大以後,賺錢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嗎。從理論上來說,你沒有命有錢有什麼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彆。
我們凡夫說實在的,我們貪戀娑婆,你要知道什麼叫貪戀娑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嗎?我們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長的好壞,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為什麼不願意離開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歡娑婆世界嗎?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嗎?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對娑婆世界的詮釋,就像佛陀說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腳,你就認為象是長柱子,摸到身體,你就說象是橢圓形的。我們每一個人對娑婆世界的認知,你問一百個人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對娑婆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片段的認知,這跟你人生經驗有關係。娑婆世界如果像一個超商的物品,沒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我們每一個人在超商,隻會拿自己要的東西。你拿洗發水,他拿麵包,他拿餅乾,我們每一個人對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嗎?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講一次,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了解娑婆世界,我們隻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個人取娑婆世界的一個片段的影像,然後自己去詮釋它,叫做取相、分彆。
所以厭離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為你自己產生了娑婆世界的愛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經驗造成的。你可能某種東西極度缺乏,所以變成過度的追求。這個就是想陰的障礙,那怎麼辦呢?
二、菩薩心——離相清淨;借相修心——莊嚴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離相清靜。為什麼我們修行一定要對自己全盤否定,因為你人生經驗所產生的經驗,一個都不能用。
為什麼佛法一開始,進入佛法先從假入空,先用空觀洗滌自己的身心世界。因為你的想法,帶有你個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經驗,你自己的執著。如果你用這種心態去念佛是不對的,因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嚴經》說的,你煮飯,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後結果是熱砂,因為砂非飯本。
所以為什麼一開始進到佛門裡麵,第一個、否定自己,第二個、重新發菩提心,才有資格去修法門,才有辦法去憶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萬行。因為你的想法裡麵,百分之一百都是錯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錯的,這叫做顛倒妄想。因為你心中取相分彆,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先離相清淨,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等到一段時間。才能夠重新的借相修心。我們借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相,來修欣求極樂;借極樂世界的正報功德,神通自在,壽命久遠,各種的安樂解脫的功德,來欣求極樂。也就是說先擺脫娑婆的相狀,才能夠放入極樂世界的相狀,這是一個想陰的脫胎換骨。
丁二、彆示魔境
◎貪冥感想
好,我們看丁二的彆示魔境,這個地方講到貪冥感想,經文比較多,我們先念三段。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仆,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彆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好的,我們看這段,因為妄想產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這個善男子經過長時間攝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經擺脫了色陰、受陰比較粗顯的乾擾。這個時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靜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心愛懸應。他突然動個念頭說,我如果在這個寂靜的心中,能夠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那該有多好。
這個時候,“周流精研,貪求冥感”,他本來是一個小小的念頭,結果這個念頭慢慢的增長廣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後變成一種很堅固的開始心外求法。本來感應道交是自然形成,眾生心垢淨,菩薩自然影現中。你不用著急,佛菩薩比你著急。但是凡夫他是怎麼樣呢,反而去舍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後的結果,那麼這個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這個時候天魔就知道你有這樣的妄想,你有這種攀緣心,然後就利用你的攀緣心就“飛精附人”。以神識就飛到你的心中來控製你。怎麼控製你呢?“口說經法”,這個修行者本來是不會講經,他突然間會講經了,當然這個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合乎因果法的,你就應該產生警惕。你不會講經,念佛到最後突然間會講經,這個就是有問題,有他力乾擾。但這個人他不知道,不覺知天魔附著。他以為我成就無上涅槃,我開廣大智慧了。
所以來彼求應善男子處,就來到居士的地方,居士也跟他有共業,也喜歡追求感應神通,大家師父徒弟是同一類的,就為他敷座說法。這個著魔的行者,他能夠在說法當中,使令聽眾暫時看他的身體,突然間本來年輕的,變成好像百千歲的老人。那徒弟一看,哎喲,我師父是大修行者,身體還可以變來變去,“心生愛染,不能舍離”。居士們就甘願做奴仆,提供四事供養,不覺疲勞。
這個行者他也可以讓他的座下的弟子,冥冥當中知道,這個師父就是他過去生的師父,所以彆生法愛。原來我們大家就生生世世跟著他,他會有辦法,用透過一種魔境的消息來告訴他的徒弟,我就是你們前生的師父。“黏如膠漆得未曾有”,就身口意通身靠倒這個著魔的師父,那麼這個著魔的師父其實他自己是“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他以為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他以為得到佛菩薩的親近其心,結果就破佛律義,潛行貪欲,放縱自己的身心世界廣行淫 欲,當然師父跟徒弟就從今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看後麵。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彆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指名示害
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好,我們看最後的三段。這個本身就被魔所侵的修行者,他會怎麼樣呢?“口中好言”。經常說我前世是某某人的轉世,我前生先度哪些人,這些人是我的妻妾兄弟等等。今來相會。我帶領大家共同歸於某個世界,去供養某尊佛。或者說,在三界當中,彆有大光明天,有佛陀住世,乃至一切如來都住在這裡。他講的都不是真實語,因為佛陀出世是要有預言的。不是你說三界有佛出世,那是前一尊佛臨滅的時候預言,下一尊佛是彌勒菩薩。所以他說佛隨時出世,根本都是自己打妄想。
“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就失去自己的菩提心、出離心了。這是怎麼回事?“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那是修行多年的一個魔眷屬,叫做曆鬼。剛好這個修行人在禪定、在念佛當中,想要追求感應神通,所以就侵入這個人的身體。等於是互相利用,我給你好處,你也給我好處。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等到這個行者福報享儘,諸位,魔之所以願意進入到你的身體,你一定有一定的資糧力,否則他也看不上你。所以當你福報享儘的時候,你就沒有利用價值了,他就離開你的身體了。離開你的身體的後果就是,你跟你的徒弟,“俱陷王難”,開始受到國法的製裁。以前是因為魔的福報攝受你,所以你做什麼事都沒有事。等到魔一離開,你就受國法的製裁。
所以“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這句話說得很重。你以凡濫聖,這是最大的過失。你不是聖人,卻扮演聖人的角色,壞亂佛法的次序。你凡夫扮演聖人的角色,又胡言亂語,所以你這樣子的過失就很重,就是無間地獄的果報,當然你自己的菩提善根也破壞了。
所以這個魔境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顯現魔相。魔王要侵入你的身體,你自己要負百分之八十的責任。因為你自己攀緣心在動,你讓對方有機可乘,就你這個人平常六根門不關的。說:哎,我家遭小偷了,你不能怪小偷,誰叫你晚上睡覺不關門,是吧。這就很簡單,你心不收攝嘛。所以魔王顯現魔相的時候,就是他用魔相誘惑你,然後你就跟他感應道交。
第二個、成辦魔業。你就開始胡言亂語了,說大妄語。說你是什麼什麼菩薩轉世,怎麼樣怎麼樣。那你這樣子,佛陀說這都是大忌。
佛陀在《楞嚴經》講很清楚,一個正確的法師引導大家,少提果證,隻談因地。法師是一個凡夫,但是我把正確的方法告訴你,你照這樣做就可以成功。跟我是不是聖人沒有關係,這樣懂嗎?我是一個醫生,就算我生病,但是我把藥開給你。你把藥吃下去病就好了,跟我是不是有生病是沒關係,這樣懂嗎?
凡夫的法師,他如是的宣說,把佛陀跟祖師的話如是宣說,你照著做,如是我說,如是我聞。你們依教修行,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不要去論果證的問題。在《楞嚴經》上說,就算你是一個聖人出世,如果把自己的本地風光講出來,你就馬上要走。如果你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話,一旦讓彆人知道,你就不能住世了,馬上要離開。如果你泄漏天機你不走,那就有問題了,這個人就肯定有問題了。
顯現魔相,成辦魔業,最後成就魔種。諸位,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從菩提種性變成魔種的可怕性。你這個人乾了殺、盜、淫、妄,乾了五逆十惡,你都還有救。因為你煩惱重,控製不了自己的業力。但是你一心向佛的菩提種性,就你這個人的本質沒變,你還有救,至少你來生還有救。你變成魔種就沒救了,因為你邪知邪見。
愚癡還有救,你沒有學佛頂多叫愚癡,是吧?我是零分,所以我對佛法不排斥,但是我不懂。你落入顛倒知見變成魔種的時候,你對正法是排斥。
所以你一旦落入魔種以後,按照《楞嚴經》的說法,你比沒有修行的人更糟糕,你比一個整天放逸的凡夫還糟糕。因為他是一個凡夫種性,你是一個外道種性,他比你還好。因為你是負的,他是零分而已,所以這個是非常嚴重的。第一個、你擾亂佛法次序,第二個、你破壞你菩提善根。那麼他的根源就是在第一念,沒有正確判斷,動了一念的攀緣心,引生後麵不可收拾的後果。
師父要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說,所有的修行人,把你的精神體力放在因地,這樣懂嗎?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跟你感應道交,阿彌陀佛發的願,他一定會實踐。你把因地做好就好,你把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把佛號念好,把你的心好好調整,念想西方,往生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叫做水到渠成,這樣懂嗎?
你修行沒兩三天,就整天想著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你這個人遲早著魔。淨土宗著魔的很多,師父在台灣看過,閉關閉到最後從三樓跳下來摔死,著魔了。你這樣子做的話,人家毀謗淨土宗。印光大師說:“以身謗法”!淨土宗是一個正確的法門,結果你胡修亂修,把它修成著魔,人家說:你看念佛念到這樣子,你這不是以身謗法是什麼。
所以菩提道,就是一個人修行有一定的道路,在因地通通不要想結果的事情,把因地準備好,果地自然會顯現。不要打結果的妄想,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避免著魔的一個預防針。好,我們今天先講到想陰,色、受、想。
總之,五陰不是好東西,它是無量劫來的輪回根本。所以一個修行人,你如果覺得你開始對色身的執著降低了,以前色身的病痛,對你的乾擾現在降低很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感受對你的乾擾降低了,以前你情緒不好就不想拜佛,情緒不好就不想做功課,現在你比較不受情緒影響,好事。色、受、想,你的很多胡思亂想,小時候的胡思亂想,在念佛時候乾擾你,你現在比較不受它影響,恭喜你。
就是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成功擺脫五陰,這是你往生,臨終正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這五個法。你能夠對五陰有多一分的調伏,臨終的正念的力量就加強。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當這個五陰要擺脫調伏的過程,它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相狀,你不要管它。你修行安住佛號,安住一念心性,其他都跟你沒關係,走過就好。就像我們坐高鐵一樣,旁邊很多的風景它都不是目標,過去就好了,我們的目標是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好,有問題提出。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請問取相懺至少一百天,中間可以中斷兩天再繼續嗎?
【師父回答】:如果你中間有事,可以向佛菩薩請假,最後補過來,一定要補過來。比如說你中間有兩天真的有重要事,你這兩天沒有拜,那就向佛菩薩請假。因為我們取相懺一定有請一個本尊,請佛證明對不對?你看你今天你拜大悲懺的本尊就是觀世音菩薩,你拜八十八佛的本尊是普賢菩薩,每一個懺法都有一個本尊的,你要向本尊祈求說:我因為什麼事,我女兒結婚,也不能夠不去,是吧!那你就請兩天假,回來再補,可以。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弟子真心求懺悔。自己前生造了許多罪業,生了一個不務正業的討債鬼,到處向高利貸借錢,還了又借沒完沒了。時常對弟子破口大罵,甚至要動粗。長期定居在國外公乾的先生,沒定時給家用,偶爾回國也會對弟子破口大罵。弟子深感痛苦,每次都在佛前痛哭流涕,懇請師父慈悲指示,弟子應如何的懺悔,離苦得樂,阿彌陀佛。
【師父回答】:這個業應該是你前生造的,跟你今生沒什麼關係。這就果報了,這種報障,冤親債主,知道嗎?我覺得這個懺悔,一般來說,懺悔比較有明顯效果就是你自身的業,但是你現在是彆人的業,跟你糾結在一起了。你不會因為你的懺悔他改變了,不太可能。但是我建議你,你要善用這個惡因緣。因為你既然擺脫不了他,對不對?你們聽過有一個叫“轉逆緣成菩提道”這句話嗎?轉逆緣成菩提道。
就是說反正我擺脫不了你,所以我就善用你:你給我的逆境,我把它當做你是我的善知識。我反正擺脫不了你。這個業已經牽扯不清,糾結不清了。可能我前生欠你的,那我就還吧。既然還,我也要還的有價值。對不對?我就把你當做是我厭離娑婆一個很重要的善知識。就是因為你,我也不要修無常觀、苦諦觀,都不用觀了,因為我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少修我們很多功課;我們要修了半天才會產生厭離心,你不必。他幫你做了很多功課是不是?你看到他就產生厭離心了,是吧!那我們沒有這種逆境的人,要想半天說,我今生沒有好好修行,可能來生到三惡道去,但你是親身體驗。
當然我們修行儘量遠離惡因緣,少管閒事。但是你真的是躲不開了,那就直求麵對。我已經躲不開了,那我就麵對你,這樣懂嗎?修行就是沒事不惹事,但是有事,那就不要怕了,就不要怕事,態度就是這樣。就是我不要去惹是生非,但是我碰到了,我就正麵的跟你麵對,隻能這樣子了。但是我沒有事不要去惹事,你懂嗎?沒有事你不要惹事。所以說世間上好壞很難講,沒有走到最後,他到底是幫助你,還是傷害你很難講,你懂嗎?師父態度就是這樣。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阿彌陀佛。請師父慈悲開示,受菩薩戒,可以舍戒嗎?在佛前舍戒算嗎?如果不算要怎樣懺悔呢?
【師父回答】:啊!你要舍菩薩戒啊?你舍菩薩戒,就舍菩提心。這個很嚴重,你等於把你的根本舍掉了,至於嗎,你覺得?
當然可以舍了,問題是你有必要這樣做到那麼徹底,要把菩薩戒舍掉嗎?你把根本重戒守好,做不到的如法懺悔。你把菩提心舍掉,舍掉了你的根本,你把那個樹根都舍了。就是我這一顆樹長不出水果,至少我樹根還在,是吧。你看我們台風的時候,你們新加坡沒有台風,我們台灣經常有台風。台風一來把樹都給吹倒了,不要怕,看樹根在不在,隻要樹根還在,這一棵樹三個月以後還是個好樹,是吧!
就是說,你一時的挫敗,沒關係嘛。你沒有做好,剛開始每一個人菩薩道都是跌跌撞撞,師父做的也不太好。但是你要有長遠的眼光!你把菩提心舍掉,以後怎麼辦呢?就是我們修行絕不放棄!我做不好,我是佛陀最糟糕的弟子,但是好歹我還是佛陀的弟子,你沒有必要離家出走,是吧!
就是說我是佛陀最不爭氣、最沒有出息的弟子,也好嘛,是吧。我菩薩戒守的不好,菩薩道走的不好,我很慚愧,但是我不想舍離這個佛陀的家庭。你怎麼能夠說離開家庭,舍父逃逝,對不對?我看不必,沒有必要。儘心儘力去做,做不好,好好懺悔,為你來生留一點後路,你把菩提心給舍了,你來生就完了。師父的意思說眼光放遠一點,知道吧!眼光放遠一點。
好,就回答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