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月考後的“互助小組”
初冬的陽光斜斜地照進教室,把課桌上的試卷染成了暖黃色。月考成績剛公布完,教室裡還飄著淡淡的焦慮氣息——有人對著滿分的數學卷笑,有人盯著紅叉滿頁的卷子皺眉,課代表抱著沒發完的練習冊走過,紙頁摩擦的“嘩啦”聲,成了此刻最清晰的背景音。
林曉雨把自己的數學卷疊好,放進文件夾的第一頁——卷首的“95”分被老師用紅筆圈了圈,旁邊寫著“進步明顯,繼續保持”。她指尖劃過那個紅圈,想起初一第一次月考數學隻考了62分,是陳陽把他的錯題本借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解題步驟,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項規則,都畫了個小箭頭標注“要變號哦”。現在她也想把這份幫助傳遞下去,就像當初陳陽幫她那樣。
“同學們,安靜一下!”班主任王老師走上講台,手裡拿著一張班級成績表,“這次月考,咱們班整體進步很大,但還有幾位同學偏科嚴重,尤其是數學和英語。我提議成立‘互助小組’,成績好的同學帶帶基礎薄弱的,大家一起進步,好不好?”
教室裡瞬間熱鬨起來。蘇晴第一個舉手:“我報名!我幫大家補英語,我媽媽是英語老師,我有很多有趣的單詞卡片!”張揚也撓著頭站起來:“我……我可以幫大家補體育,跑步、跳遠都行!”
林曉雨也舉起了手,聲音很堅定:“我想幫大家補數學,之前我數學也不好,知道怎麼才能把題講明白。”
王老師笑著點頭,把成績表貼在黑板上:“大家根據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組隊,每組兩到三個人,明天開始利用放學後的半小時輔導,有問題隨時找我。”
下課後,同學們很快組好了隊。蘇晴拉著林曉雨,想和她一組,卻被一個女生輕輕拽了拽衣角。“林曉雨同學,”女生的聲音有點小,手指緊張地捏著自己的數學卷,卷角被攥得發皺,“我……我數學隻考了58分,你能幫我補嗎?”
林曉雨抬頭一看,是坐在後排的李萌。李萌平時很安靜,總是低著頭,作業寫得很認真,可成績一直不太好。她的數學卷上,紅叉從第一頁畫到最後一頁,“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旁邊,還寫著一行小字:“沒看懂題目,不知道怎麼列方程”。
“當然可以!”林曉雨把自己的文件夾打開,拿出數學筆記,“我們從基礎開始補,每天半小時,肯定能跟上。”
李萌的眼睛亮了亮,像蒙塵的星星突然有了光。她把卷子裡夾的一張皺巴巴的草稿紙遞過來,上麵寫著幾個歪歪扭扭的字:“我每天都做題,可還是不會,是不是我太笨了?”
林曉雨趕緊搖頭,指了指自己筆記上的“62分”字樣——那是她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成績,旁邊還貼了個小小的哭臉貼紙。“你看,我以前數學比你還差,後來慢慢找方法,就進步了。你不是笨,隻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第二天放學後,互助小組正式開始活動。教室裡的課桌椅被重新擺放,有的三人一組圍坐,有的兩人麵對麵刷題。蘇晴在講桌旁擺開英語單詞卡片,對著幾個男生大聲念:“‘蘋果’是apple,不是‘愛破’!跟著我讀,/??pl/!”張揚則在教室後麵的空地上,教兩個女生練跳遠,糾正她們的落地姿勢。
林曉雨和李萌坐在靠窗的位置,陽光正好落在她們的練習本上。林曉雨翻開自己的數學筆記,上麵用三種顏色的筆做了標注:黑色寫知識點,紅色畫重點,藍色寫易錯點,遇到複雜的公式,還畫了小小的圖示——比如“勾股定理”,她就畫了個直角三角形,把三條邊標上“a、b、c”,旁邊寫著“像梯子靠在牆上,梯子是斜邊c哦”。
“我們今天先補一元一次方程,”林曉雨指著例題,“你看這道題:‘小明有5個蘋果,媽媽又買了x個,現在一共有12個,求x是多少?’其實很簡單,就像你有5顆糖,再拿幾顆就有12顆了,用12減5就行,方程就是5+x=12,x=7。”
李萌盯著例題看了半天,拿起筆在草稿紙上寫了寫,又擦掉,小聲問:“那……如果題目裡有‘比……多’‘比……少’,也能用這種方法嗎?”
“當然可以!”林曉雨從書包裡拿出一顆橘子糖,放在李萌的練習本上,“比如‘小紅的糖比小明多3顆,小紅有8顆,小明有幾顆?’就像我有8顆糖,比你多3顆,你有幾顆?用8減3就行,方程就是x+3=8,x=5。”
李萌的筆終於不再猶豫,在草稿紙上寫下了第一個完整的解題過程。她寫完後,抬頭看著林曉雨,眼裡帶著點不確定:“這樣……是對的嗎?”
“完全正確!”林曉雨給她的草稿紙畫了個大大的對勾,“你看,是不是沒那麼難?隻要把題目裡的‘故事’變成我們身邊的事,就好懂多了。”
可輔導到第三天時,問題出現了。李萌在做“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總是算錯時間,要麼把“相向而行”當成“同向而行”,要麼忘記換算單位,一道題改了五六遍,還是錯。她把筆一扔,眼圈紅了:“我怎麼這麼沒用啊,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林曉雨趕緊遞過紙巾,發現李萌的練習本扉頁上,寫著“媽媽快點好起來”。她心裡一動,輕聲問:“李萌,你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
李萌沉默了一會兒,才小聲說:“我媽媽生病了,住院了,我每天晚上都要去醫院陪她,沒怎麼複習……”
原來如此。林曉雨握住她的手,指了指自己筆記上的一張便簽——那是陳陽轉學後寄給她的,上麵寫著“遇到困難彆慌,一步一步來,總能解決的”。“我知道你很難,但我們可以把進度放慢,每天隻補一道題,哪怕隻學會一個知識點,也是進步。你媽媽肯定也希望看到你努力的樣子,對不對?”
李萌點了點頭,重新拿起筆。那天她們沒有再做新題,而是把“相遇問題”拆成了三個小步驟:先畫線段圖,再找已知條件,最後列方程。林曉雨還特意編了個小故事:“你和媽媽從醫院和學校出發,相向而行,你走得快,媽媽走得慢,多久能相遇?就像這道題裡的兩車,隻要找到速度和路程,就能算出時間啦。”
從那以後,她們的輔導多了點“溫度”——林曉雨會帶兩顆熱牛奶糖,一顆給李萌,一顆自己吃;李萌會把媽媽做的餅乾帶來,分享給互助小組的同學。蘇晴也加入進來,幫李萌補英語,用單詞卡片編了“醫院、媽媽、陪伴”相關的單詞,讓她更容易記住。
兩周後的小測,李萌的數學考了76分。她拿著卷子跑來找林曉雨,手都在抖:“我……我及格了!還超了這麼多!”卷首的“76”分被老師畫了個紅圈,旁邊寫著“潛力很大,繼續加油”。
林曉雨比自己考了高分還開心,她翻開自己的筆記,發現之前沒太懂的“雞兔同籠”問題,在給李萌講解時,突然就通了——她用“李萌喜歡的兔子和小雞”舉例,畫了個表格,把腳的數量一一對應,不僅李萌懂了,她自己也徹底記住了解題方法。
“原來幫彆人講題,自己也能鞏固知識啊!”林曉雨笑著對蘇晴說。蘇晴正幫另一個同學批改英語作文,聞言點頭:“對啊!我教他們背單詞,自己也記牢了好多以前總忘的詞。”
夕陽下的教室,互助小組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張揚教的兩個女生,跳遠成績都達標了;蘇晴帶的英語小組,小測平均分提高了10分;林曉雨和李萌還在討論數學題,草稿紙上畫滿了可愛的圖示。林曉雨看著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陳陽寄來的信裡寫的:“幫助彆人就像分享糖果,你給彆人一顆,自己也會甜很久。”
她摸了摸口袋裡的星星貼紙——是之前陳陽送的,還剩最後一張。她把貼紙貼在李萌的練習本上,笑著說:“這是‘進步之星’,下次我們爭取考80分!”
李萌用力點頭,把練習本抱在懷裡,像抱著寶貝。教室裡的暖氣雖然有點涼,可每個人的心裡都暖暖的,連窗外的夕陽,都好像比平時更亮了些。林曉雨知道,這個冬天,因為互助小組,她們不僅會收獲成績的進步,還會收獲比分數更珍貴的東西——是陪伴,是鼓勵,是一起成長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