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生與社稷”——
看到題目時,喬章林的心頭一鬆。
這題目恰好撞在他連日來準備的要點上。
他指尖輕輕碾著硯台裡的墨,腦海裡瞬間閃過周庭安輔導時的叮囑:
“藍星理念不能生搬硬套,要融於南齊現狀,用本土案例做殼,藏先進思想為核。”
緊接著,時念整理的青州貪腐案卷宗、永州書坊記錄的民生賬本也一一浮現。
原本零散的思路,漸漸織成一張清晰的網。
墨汁在硯台裡泛著盈盈水光,喬章林提起狼毫筆,筆尖懸在宣紙上片刻,待氣息平穩,隨即落下:
【南齊之民,社稷之根也。
民安則社稷安,民困則社稷危。
昔年青州鹽倉貪腐,官紳勾結囤鹽抬價,致流民遍野、餓殍載道;
今永州官吏興學勸農,開書坊授百姓識字,墾荒田助農戶增收,百姓安樂、鄉野無盜,此二者對比,皆證‘民為根本’之理……】
他沒有直接拋出“民惟邦本”的藍星理念。
而是以南齊百姓熟知的青州、永州案例開篇,把“重民”的核心思想藏在案例背後。
既貼合策論“引經據典、立足國情”的要求,又不會顯得十分突兀。
寫到“如何安民生”的對策時,晚晴曾說過的永州農戶感歎“粒粒皆辛苦”忽然浮現在耳邊。
喬章林筆鋒一轉,寫道:
【《南齊政要》有雲君依於國,國依於民,此與藍星古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異曲同工。
南齊之君當以輕徭薄賦為要,減苛捐、除雜役。
如藍星古賢所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此乃濟世安邦之根本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這是他對“水可載舟”理念的本土化轉化,既保留了藍星思想的內核,又符合南齊策論“引古喻今”的規範,不顯違和。
他還特意加了一段“興學之益”,把怡紅院在永州開書坊、免費教寒門學子讀書的事寫了進去。
【民生非獨溫飽,更在教化。
使百姓知禮、知學、知理,方能明是非、守規矩、安本業,此乃長久治安之策。
若僅求百姓飽腹,而不授其知識,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成大業。】
字裡行間,暗合了時念“知識下沉、普惠民生”的理念。
三日的會試,喬章林寫得一氣嗬成。
交卷時,他望著案上的策論,宣紙上的墨字遒勁有力,筆鋒間滿是篤定。
這字裡行間的重量,像極了他這幾年走過的路。
每一步都踩著“民本”的理念,踏實得無可動搖。
監考官收卷時,目光掃過喬章林的策論,目光頓住。
這位監考官是現任翰林院編修林承業,也是前探花郎周庭安的舊友,素來以“嚴謹苛刻”聞名。
閱過的策論沒有上千也有八百,卻少見這樣“有案例、有思想、有溫度”的文章。
林承業把喬章林的策論單獨抽出來,放在案頭最顯眼的位置。
目之所及,是“南齊之民,社稷之根”幾個字,嘴角不自覺地勾了勾。
與貢院的肅穆不同,午後的怡紅院熱鬨得像提前開了春。
怡紅書坊裡,夥計們踩著木梯搬書箱,粗布短打的褲腿沾了墨漬也顧不上擦;
張珂源手裡攥著喬章林提前寫好的策論抄本,聲音洪亮得整個院子都能聽見。
“快!按念姐說的,把‘論民生’‘興學之益’兩段節選出來,加進《藍星故事集·民生篇》裡,排版、印刷都抓緊,今日必須趕印出來!”
淺醉端著剛沏好的雲霧尖走過來,見夥計們忙得滿頭大汗,忍不住湊近時念,小聲問:
“念姐,喬夫子的策論還沒放榜,咱們這麼著急印書,萬一……”
萬一結果不如預期,豈不是白費功夫?
“沒有萬一。”
時念坐在書坊窗邊的軟凳上,手裡翻著喬章林的策論抄本。
“喬章林的策論有具體案例、有落地對策、還有藍星理念支撐,就算衝不上一甲,考中進士也是十拿九穩。”
若是她自己定然不敢如此自信,可若是連李睿和許瀾滄都這麼說。
那就一定會是十拿九穩的事。
她頓了頓,指著抄本上“興學之益”那段,進一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