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編修房,案上還攤著昨日整理的青州賑災舊檔。
泛黃的紙頁上,“寒門學子因考點偏遠棄考”、“策論脫離民生,空談經義”的紅色批注。
是喬章林昨夜逐字圈畫的痕跡。
窗欞外的古槐沾著殘陽,風一吹,綠葉摩擦簌簌作響。
喬章林在案前坐下,從抽屜裡取出張潔白的宣紙,狼毫筆蘸墨時,指尖還帶著些微的顫抖。
自授翰林院編修,他每日埋首舊檔,見多了世家子弟借“主城考點壟斷”、“命題偏向經義”擠占寒門名額的暗箱操作。
也忘不了在怡紅院時,寒門學子王思哲講述同鄉老夫子,因湊不齊赴京路費、錯過秋闈的遺憾;
更記得永州書坊裡,學子們捧著《藍星詩詞集》,說“若策論能考這些民生事就好了”的期待。
這些片段像串珠子,在他腦海裡連成線,最終落在宣紙上,成了《科舉改良疏》的開篇。
【南齊取士,當以民為本。
若寒門無門路、有才難施,縱有良才千萬,亦難入朝堂;
長此以往,社稷失賢才,民心失所向,非治國之道……】
他提筆寫下兩項核心建議時,墨汁在宣紙上暈得格外清亮。
第一項“各州府增設寒門考場”,源於去年秋闈時的親身經曆。
他親眼見盛京周邊州縣的學子,跋涉三日三夜赴考。
有人凍病在半路,有人因延誤考期被拒之門外。
他提議在各州府縣城設分考場,由禮部派專員監考、密封試卷,從根本上避免世家壟斷主城考點資源。
第二項“策論命題加民生案例”,則是受怡紅院“知識平權、務實為民”理念的啟發。
主張從青州賑災、永州書坊、泉州海貿等實際事件中取材,讓學子們不再空談“君君臣臣”的經義,而是真正思考“如何安民生、解民憂”。
比如《藍星故事集》裡“牛郎織女”追求平等相守的故事,恰能映照南齊“民為邦本”的典籍;
“孟薑女哭長城”反映的徭役之苦,也可引為“輕徭薄賦”的策論論據。
讓策論既有文化根基,又有民生溫度,更有實用價值。
寫罷最後一筆,喬章林將疏稿仔細謄抄三份。
一份呈翰林院掌院審核,一份送禮部備案,最後一份親自送往皇宮。
穿過宮門時,他望著簷角掛著的銅鈴,忽然想起時念曾說的: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總得有人先邁出第一步”。
禦書房內,南齊帝捏著喬章林的疏稿,神色難辨。
案上還擺著於國公倒台後的朝局分析。
若寒門學子借科舉崛起,固然能製衡世家勢力,避免朝堂被單一集團掌控。
卻也可能形成新的寒門派係,威脅皇權集中。
在於國公死後的這些日子,他甚至私下憂慮。
怡紅院如今的民心號召力是否太過旺盛,若與寒門勢力結合,會不會動搖根基?
可轉念一想,上月青州、永州的百姓因“藍星民生理念”對怡紅院讚譽有加,民間甚至流傳“怡紅院懂民心”的說法。
若能借科舉改良收攏寒門與百姓之心,既能穩固皇權,又能堵住“帝王不重寒門”的非議。
還能間接削弱怡紅院的民間影響力,可謂一舉三得。
次日的朝堂之上,爭論聲瞬間爆發。
“陛下,喬大人此疏恐有不妥!”
世家出身的刑部侍郎江城率先出列。
“各州府增設考場需耗銀數萬,國庫本就緊張,此舉實屬浪費;”
“且寒門學子多生長鄉野,見識短淺,考民生案例恐難登大雅之堂。”
“不如仍以經義取士穩妥,既符合祖製,又能選拔真正通曉典籍的人才!”
“江大人此言差矣!”
剛入閣的禦史王彥立刻出列反駁,他本是寒門出身,對世家壟斷科舉的弊端深有體會。
“去年永州書坊因推廣藍星民生理念,引導學子關注民間疾苦,當年寒門學子中舉者較往年多三成。”
“可見民生案例非但不淺,反而能激發學子務實之心!”
“喬編修的提議,正是讓科舉回歸選賢任能、為民擇官的本意,何來不妥?”
朝堂上頓時分成兩派。
世家官員多反對,認為科舉改革會損害其利益;
寒門出身的官員與務實派大臣則紛紛支持,主張打破壟斷、革新取士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