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念說的“文脈在民生”,正是他一直想在奏疏裡表達的。
那些世家官員總說他“出身低、不懂文脈”。
可時念用一個模型、一番話,就把“文脈”講得明明白白,比他們的經義空談有力百倍。
狄懷仁坐在末席,他原本擔心時念的“民間文化”說服力不足,此刻卻忽然明白——
怡紅院的文化之所以受歡迎,正因它活在百姓裡。
他默默攥緊玉佩,腰杆也比剛才直了些。
經過時念的一番講說,他們都為南齊能有這樣融入民生的文化而自豪!
支持這樣的文化,不是丟麵子,反而是懂真正的文脈。
小倭使臣看著殿內氛圍,又瞧了瞧模型裡藏著典籍句子的細節,臉上的傲慢漸漸褪去,隻剩幾分不自在。
北徐使臣雖想反駁,卻找不到理由。
總不能說百姓用得上的文化不算文脈,那樣反倒顯得北徐脫離民生、失了民心。
南齊帝坐在龍椅上,嘴角笑意深了些,對時念道:
“說得好。”
“我南齊的文脈,從來不是空中樓閣,是藏在百姓的糧袋裡、孩子的書本裡、日常的煙火氣裡。”
“時念,你繼續展示,讓使臣們好好看看,南齊的文脈有多鮮活。”
時念躬身應下,示意晚晴繼續。
晚晴的臉上再次恢複從容。
她穩穩翻開《藍星文化冊》的“文脈融合”頁,指著“《南齊經義集》與藍星理念對應表”。
“各位使臣請看,這是我們整理的對應表,比如君舟民水對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耕讀傳家對應知識改變命運……”
素心重新抱起琵琶,指尖撥動琴弦,這次彈的是南齊古曲《民生調》。
調子裡加了些藍星旋律的柔和,既保留古曲厚重,又多了貼近百姓的溫暖。
大東站在模型旁,腰杆挺得更直,甚至主動對著旁邊的小倭使臣講解:
“使臣您看,這交易點的規矩是按南齊《市易法》定的,既公平又方便,漁民們都願意來……”
晨光透過花窗,落在殿內每個人身上,也落在那座小小的模型上。
那些被質疑“沒文脈”的民生場景,此刻成了南齊文脈最鮮活的證明。
不靠典籍堆砌,不靠器物炫耀,靠的是百姓能懂、能用、能受益的日常,是把道理藏進柴米油鹽裡的溫柔。
北徐使臣望著眼前的景象,端著茶盞的手緊了緊,眼底閃過複雜。
他忽然意識到,北徐的《北徐文鈔》雖為民間自發,卻少了南齊這樣“文脈與民生相融”的溫度。
這或許才是南齊文化最打動人的地方。
時念看著殿內緩和的氛圍,心裡輕輕鬆了口氣。
但北徐使臣眼底的不甘,讓她清楚,真正的較量,還在後麵的“舉辦權辯論”環節。
可此刻,她有足夠的底氣。
因為她手裡的“文化信物”,不是冰冷的典籍,是帶著南齊百姓溫度的、活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