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頭,鐵蛋還湊到揭發信前,小聲念著上麵的字。
雖然很多不認識,卻念得格外認真。
時念看著這一幕,忽然覺得,時舟的精神沒有消失。
而是變成了蒙學班的讀書聲,變成了孩子們心裡的“正直”二字,在泉州灣紮了根。
傍晚,眾人再次回到碼頭,昌阿公忽然拉著時念的手,語氣鄭重:
“小小姐,我就留在泉州了。”
時念愣了愣,張阿公繼續說:
“我這把老骨頭,離不開泉州灣,也離不開這些漁民。”
“交易署需要人記錄價格,我眼睛雖花,卻記得清每筆賬,留下來也能幫上忙,也能時常去看看二小姐和二姑爺。”
蘇湄也跟著勸:“讓阿公留下吧,我會照顧他。”
時念看著昌阿公眼裡的期待,想起吳嬸臨走前“讓阿公安度晚年”的叮囑,笑著點頭:
“好,我讓人在交易署旁邊給您收拾個小院。”
“帶灶房,您能自己煮泉州的海魚湯,院裡再種上您喜歡的海芋,年年都有花開。”
張阿公眼眶瞬間紅了,拄著拐杖對著泉州灣深深鞠躬:
“謝謝小小姐!”
“我昌阿公,總算能守著這灣海,看著漁民們過好日子了。”
夕陽落在泉州灣海麵上,把交易署的牌子、蒙學班的窗戶、碼頭的漁船都染成金紅色。
漁民們還在交易署門口說笑,孩子們的讀書聲偶爾飄來。
昌阿公站在碼頭邊望著海浪,嘴角帶著釋然的笑。
時念站在他身邊忽然明白。
所謂“民生新貌”,從不是華麗建築。
而是漁民手裡沉甸甸的銅錢,是孩子筆下工整的字跡,是老人眼裡不再有絕望的神色。
是舊案昭雪後,泉州灣每個普通人都能堂堂正正活著,都能對日子有期待。
海風再次吹過,帶著海魚的鮮,也帶著屬於泉州的、嶄新的希望。
盛京的槐葉落了滿地,怡紅院卻沒染上半分蕭瑟。
簷角的紅燈籠串被夥計重新掛好,暖黃的光透過絹麵落在青石板上,映得滿院亮堂。
戲台周圍擺著方桌,吳嬸指揮幾個小姑娘擺碟。
今日是時念從泉州回來的日子,也是怡紅院為“泉州舊案昭雪”辦慶功宴的日子。
“阿福,把那碟泉州魚丸端過來!”
吳嬸揚聲喊,手裡還捧著剛蒸好的團圓糕。
糕體金黃,表麵撒著碎桂花,嵌著曬乾的泉州蝦皮,是她特意讓人從泉州帶來的。
“這糕得讓阿念第一口嘗到,泉州的海味混著咱盛京的桂花,才算真團圓。”
阿福扛著木盤跑過來,褂子的前襟沾了糕粉卻沒顧上擦。
“吳嬸您放心,念姐剛進巷口,我這就去接!”
話音剛落,巷口傳來熟悉的馬蹄聲。
時念坐著烏木馬車,車簾掀開時露出帶笑的臉,身後跟著蘇湄和陳阿牛。
蘇湄特意回來參加慶功宴,陳阿牛則是來送泉州交易署的最新消息。
“念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