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們聽得動容,也都盼望著他們的國家能因為文化而掀起一場改革。
“若是我國也能推行這贈書的方式,想必也會如同南齊這般強大!”
王思哲笑著看向高麗使臣,微微搖頭:
“使臣大人謬讚,每個國家的國慶不同,但朝廷若是能和百姓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海晏河清便也不再隻是空談。”
幾位圍觀的小國使臣聽到這些微微垂眸沉思,其實他們國家的國情此前與南齊並無不同。
一個國家的資源,不論是金銀財寶還是文化傳承幾乎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他們將其奉為圭臬,視為珍寶,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可此時他們看到南齊的模樣才明白,文化若是藏於閣樓之上,那將毫無意義。
模型區角落,英國公正站在鳴謝欄前,看著上麵自己的署名,微微勾唇。
百姓的笑臉、使臣的認可,靠的不是世家名頭,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事。
文盛之會的場麵熱鬨卻平和。
沒人提世家,沒人炫權力,隻有對“好日子”的向往,在晨光裡慢慢流淌。
“走吧。”
英國公轉身往廣場外走,語氣釋然:
“文盛之會的核心,從來不是咱們這些世家,是時念這樣的人,是南齊的百姓。”
守住本分,看著有誌之士把事做好,就是他能做的最好的事。
一個時辰後,戲台前青石凳坐滿了人,十二國使臣按座位圖落座。
素心坐在側台高凳上,懷裡抱琵琶。
她指尖輕撥,清泠調子漫開,前奏剛起,戲台兩側同步升起幕布。
西疆文、北徐文……的“天下大同”依次滾動,引得使臣們紛紛抬頭,連皇帝都調整了坐姿,眼裡滿是好奇。
“開演嘍!”
吳嬸的聲音從後台傳來,幕布緩緩拉開,扮角兒剛亮相,台下便安靜下來。
“第一幕·民生困境……”
暖夏站在人群的最後,手輕護小腹,眼眶發紅,阿福遞過帕子小聲問:
“是不是不舒服?要不先回屋?”
暖夏搖頭:“沒事,就是想起小時候盼娘回家的日子。”
“第二幕·跨疆互助……”
幕布再換,場景也隨著再次轉換。
素心的琵琶突然轉調,加入西疆冬不拉的粗獷滑音。
“雪蓮贈禮”的旋律漫開時,西疆牧民代表突然起身,用力鼓掌,銅鈴與銀飾的碰撞聲混著掌聲,格外響亮。
巴圖跟著哼唱,雖用南齊話,卻憑著調子跟上節奏,腰間銅鈴輕晃,與琵琶聲形成奇妙呼應。
“這調子!是我們草原的《牧人謠》!”
巴圖激動地對譯官說,“素心姑娘竟把咱們的調子融進去了,南齊人真懂草原!”
譯官把話傳給素心,素心笑著點頭,指尖加快節奏,與台下西疆使臣互動,戲台上下氛圍瞬間熱絡。
阿福看著念八略顯生硬卻真誠的動作,忍不住笑。
之前念八總擔心演不好,此刻竟成了全場亮點。
陸襄也跟著鼓掌,小巴掌拍得通紅,還對暖夏的肚子說:
“寶寶你看,雪蓮!西疆伯伯送的那種!”
“第三幕·公平共贏:多國貿易。”
最後一幕場景熱鬨起來,白色幕布上“南灣碼頭”在陽光下格外奪目。
“碼頭”上擠滿了人,一派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