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發生貿易署私自收稅,你們知道該怎麼辦。”
“臣等遵旨!”
喬章林上前一步,捧著《藍星詩詞民生注》道:
“陛下,貿易令若能推行,再加上藍星文化普及,南齊民生定能再上一層。”
“愛卿言之有理。”
南齊帝接過書,翻到“民生策論範文”頁。
“文化是根,貿易是路,兩者結合,百姓才能走得穩。”
他忽然對連福道:
“聖旨裡加一句——”
“怡紅院為十二國互貿紐帶,各州府需配合其對接使臣。”
連福當即應下。
南齊帝望著眾臣,又看向窗外宮牆。
“朕登基多年,總想著製衡世家、穩固皇權,卻忘了皇權的根基是百姓。”
“直到文盛之會,看見時念讓寒門有書讀,陳阿牛靠公平交易讓漁民增收,才明白。”
“百姓過得好,皇權才穩。”
散會後,喬章林捧著聖旨副本快步回翰林院,剛進門就被寒門編修圍住。
他展開聖旨,洪亮念出“十二國互貿免征三成商稅”“設民生貿易署”的條款,翰林院瞬間沸騰。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滿院編修:
“這貿易令若推行五年,南齊寒門學子中舉率、底層百姓收入,定能再提一截!”
“到時候,咱們這些寒門出身的官員,也能挺直腰杆說:咱們靠的不是世家,是陛下的民生新政,是百姓的好日子!”
翰林院的陽光落在聖旨上。
“民生無界,共赴大同”的禦批格外醒目。
編修們圍著聖旨討論未來圖景,有的說要幫家鄉對接貿易署,有的說要把藍星書籍譯成十二國文字,讓文化跟著貿易走得更遠。
此時的怡紅院,時念剛收到陳立威送來的貿易令副本。
吳嬸端著綠豆湯進來,見她笑得開心,好奇問:“阿念,啥好事這麼高興?”
時念把貿易令遞給她,指著“免征三成商稅”條款:
“以後陳阿牛的魚運往北徐,蘇木的皮毛換書,都能少交稅,百姓能多賺銀子了。”
吳嬸湊過去看,雖不認多少字,卻聽懂了“百姓多賺銀子”,也跟著笑:
“這才好!咱們怡紅院辦這麼多事,不就是為了這個嘛。”
簷角燈籠亮了起來,暖黃的光落在貿易令上,也落在時念的笑臉上。
時念心說,可不是為了這個。
不過,如今看來,是或不是,好像已經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