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文是編《藍星故事集》、設讀書角;
正義為道是幫蘇家昭雪、推公平交易,每一步都沒偏。
葉道榮點頭:
“聽說泉州漁民靠公平互貿增收,永州寒門學子因藍星書中舉,就知時老板沒把文化當虛設,是真幫百姓過日子。”
“這匾額不僅是陛下賜予你們的榮光,更是百姓認可的實譽。”
院外響起鞭炮聲。
各州府書坊、民生議事區的代表到了。
熱熱鬨鬨的一群人提著禮物湧入怡紅院。
時念讓阿福大力兩人接過禮物,笑著與眾人應和。
木雕藏著感恩,雪蓮乾裹著牽掛,牌匾寫著認可,比任何賞賜都踏實。
午時掛牌儀式開始,葉道榮親手揭下匾額紅布。
梨花木匾額在陽光下泛光,“文道之地”蒼勁有力,旁附的小字清晰可見。
夥計放鞭炮,百姓圍在院外拍手,路過孩童脆生生喊“文道之地!”,聲音漫過孔邇街。
晚晴在書坊貼“怡紅院大事記”,從左到右記著三年關鍵節點,每個節點旁都有插畫。
姑娘們脫籍的笑臉、議事區討價還價的熱鬨、文盛之會使臣握手的場景,如今又添了新插畫。
匾額下,時念和眾人站在一起,陽光落在每個人臉上。
“念姐,咱們走了這麼遠。”
晚晴指著“青樓改造”那行感慨:
“以前誰能想到,這兒能成文道之地,能讓寒門、百姓有個港灣。”
時念走到牆前,目光“民生議事區”插畫。
想起張老漢攥著空菜籃說“糧價漲得吃不起”,學子捧《科舉民生參考》說“這書救了我的功名”,陳阿牛哭著說“海產不公”。
那些曾被生活壓垮的人如今有了盼頭,這才是“文道之地”的真義。
阿福咬著小麵包指匾額:
“我要把匾額刻進西街模型,讓使臣下次來也看看咱們怡紅院的榮光!”
陽光透過燈籠落在匾額上,也落在滿院笑臉上。
而怡紅院原所有人的笑顏,就是她一直想要守護的東西,也是她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