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剛漫過銀杏巷的青石板,林夕就被巷口傳來的“叮叮當當”聲吵醒。她揉著眼睛走到窗邊,看見李爺爺正蹲在石桌旁,手裡拿著一把小錘子,小心翼翼地敲打著幾塊木板。雪團也湊到窗邊,尾巴尖兒隨著錘子的節奏輕輕晃動,時不時發出一聲軟乎乎的“喵”。
“李爺爺,您這是在做什麼呀?”林夕套上外套,快步走到巷口。走近了才發現,石桌上擺著幾塊打磨光滑的梧桐木,旁邊還放著卷尺、鉛筆和一堆細小的銅釘。
李爺爺抬起頭,額角沾了點木屑,卻笑得格外精神:“聽說你要把畫送到美術館參展,我尋思著給你做幾個畫框。你那些畫都是講咱們巷子裡的故事,用我親手做的框子裝,才更有咱們銀杏巷的味兒。”
林夕心裡一暖,指尖輕輕拂過木板。梧桐木的紋理清晰溫潤,還帶著淡淡的木香,顯然是李爺爺特意挑選過的。“謝謝您李爺爺,您還特意為這個費心。”
“客氣啥!”李爺爺拿起一塊木板,用鉛筆在上麵比劃著,“我年輕時學過幾天木工,做幾個畫框還是沒問題的。你跟我說說,你那幾幅畫都多大尺寸,我好照著做。”
林夕連忙報出《銀杏巷四季》四幅畫的尺寸,李爺爺一邊聽一邊記在紙上,還時不時追問一句“畫的邊緣要不要留寬點”“想不想要帶點花紋的邊框”,認真得像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作品。
這時,陳老板推著自行車從書店出來,車筐裡裝著一摞厚厚的書。他看見巷口的動靜,便停下車走過來:“李叔這是要給小夕做畫框?我這兒正好有幾本關於裝裱的書,裡麵講了不少傳統裝裱的方法,或許能幫上忙。”
陳老板從書裡翻出一本泛黃的《書畫裝裱技藝》,指著其中一頁說:“你看,這種‘宣和裝’講究古樸雅致,邊框用素色木材,再配上淺米色的綾絹,很適合你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
李爺爺湊過去仔細看著,連連點頭:“這個好!就按這個來,咱們的畫要裝得大方,不能太花哨,免得搶了畫本身的風頭。”
林夕看著兩位老人認真討論的樣子,心裡滿是感動。她原本還在擔心畫框的事情,沒想到鄰居們早就替她想到了,還特意找來資料幫忙。
當天下午,巷口的石桌就成了臨時的“木工房”。李爺爺負責鋸木板、打磨邊框,陳老板則幫著量尺寸、畫線條,偶爾還會從書店裡拿來砂紙、膠水等工具。路過的鄰居們也紛紛停下腳步,有的幫忙扶著木板,有的回家拿來乾淨的布擦拭木屑,連孩子們都搬來小板凳坐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著,時不時遞上一顆水果糖。
林夕也沒閒著,她在畫室裡整理《銀杏巷四季》的創作筆記。她把陳老板送的老照片、自己拍的銀杏樹照片,還有鄰居們講的故事都整理在一起,打算為每幅畫寫一段介紹,讓觀眾能更深入地了解畫作背後的故事。
“小夕,你快來看看這個!”王奶奶突然拎著一個竹籃走進畫室,籃子裡裝著幾個用紅繩係著的布包。她打開一個布包,裡麵是曬乾的銀杏葉,葉片金黃完整,還帶著淡淡的清香。“我想著你那幅秋天的畫,要是能在畫框旁邊掛幾片真的銀杏葉,肯定更有秋天的味道。這些都是我去年秋天曬的,一直沒舍得扔,現在正好能派上用場。”
林夕拿起一片銀杏葉,葉脈清晰可見,仿佛還帶著秋日陽光的溫度。“太好看了王奶奶,謝謝您特意為這個留著。”
“喜歡就好。”王奶奶又打開另一個布包,裡麵是幾顆圓潤的銀杏果,“這些銀杏果我煮過了,去掉了苦味,你要是想在畫的介紹牌上做點裝飾,用這個也挺合適的。”
林夕把銀杏葉和銀杏果小心地收起來,心裡盤算著怎麼把這些元素融入到展覽的布置中。她突然覺得,這次展覽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事情,更是整個銀杏巷的事情。鄰居們的每一份心意,都像是為畫作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讓《銀杏巷四季》變得更加鮮活動人。
接下來的幾天,銀杏巷裡處處都是忙碌的身影。李爺爺的畫框漸漸有了雛形,他特意在每個畫框的角落都刻上了小小的銀杏葉圖案,雖然線條簡單,卻充滿了心意;陳老板幫林夕整理了厚厚的資料,還幫她修改畫作介紹的文字,讓語言更加簡潔生動;王奶奶則帶著幾個心靈手巧的鄰居,用曬乾的銀杏葉、紅繩和彩紙做了很多小裝飾,打算掛在展覽的展位周圍;孩子們也沒閒著,他們在林夕的指導下,畫了很多小小的銀杏樹、紅燈籠,貼在彩色的卡紙上,準備作為展覽的小禮物送給觀眾。
林夕的創作也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她按照陳老板推薦的“宣和裝”風格,為每幅畫挑選了淺米色的綾絹,還在畫的角落蓋上了自己特意刻的印章——印章上是“銀杏巷人”四個字,代表著她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她還在每幅畫的介紹牌上,貼上了王奶奶送的銀杏葉,再係上一根紅繩,讓介紹牌也成了一件小小的藝術品。
然而,就在展覽前三天,意外突然發生了。林夕小心翼翼地把《銀杏巷?冬》從畫架上取下來,準備送到李爺爺那裡裝畫框,沒想到腳下不小心絆到了畫架的腿,畫作瞬間滑落在地。她心裡一緊,連忙蹲下身去撿,卻發現畫的右下角被地上的圖釘刮破了一道小口子,雖然不嚴重,但還是影響了畫麵的完整性。
林夕的心跳瞬間加快,手心也冒出了汗。這幾天的忙碌、鄰居們的期待一下子湧上心頭,她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她抱著畫作坐在地上,雪團也察覺到她的情緒,輕輕蹭著她的手臂,發出安慰的“喵”聲。
“小夕,畫做好了嗎?我來……”李爺爺拿著做好的畫框走進畫室,看見地上的林夕和畫作,連忙放下畫框走過去,“怎麼了這是?是不是畫出問題了?”
林夕哽咽著指了指畫右下角的口子,李爺爺湊近一看,眉頭微微皺了起來,但很快又舒展開:“彆著急,這口子不大,咱們想想辦法,肯定能修好。”
李爺爺立刻拿出手機,給住在巷尾的張姐打了電話。張姐開了家裁縫鋪,手藝特彆好,平時鄰居們有衣服破了、需要縫補的,都會找她。沒過多久,張姐就帶著針線、布料趕了過來,還特意帶來了一盒專門修補布料的膠水。
“你看,這畫用的是亞麻布,我這裡有一塊顏色差不多的亞麻布,先把破口的地方補好,再用顏料輕輕覆蓋,肯定看不出來。”張姐仔細檢查著畫作,語氣肯定地說,“我以前也幫人修補過畫布,你放心,保證不影響畫的整體效果。”
張姐先用細針把破口的邊緣對齊,再用和畫布顏色相近的線輕輕縫合,動作輕柔又熟練。縫合好後,她又用特製的膠水把補丁和原畫布粘牢,確保不會脫落。林夕則在一旁準備顏料,按照畫作右下角的顏色,調配出一模一樣的淡藍色——那是冬日天空的顏色,也是她特意為《銀杏巷?冬》挑選的底色。
張姐修補好畫布後,林夕小心翼翼地拿著畫筆,在修補的地方輕輕塗抹顏料。她屏住呼吸,一筆一筆地還原著原本的畫麵,連雪花的紋理都仔細地勾勒出來。李爺爺和張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生怕打擾到她。
半個多小時後,林夕終於放下了畫筆。她後退幾步,仔細看著畫作,修補的地方已經完全融入了畫麵,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曾經有過破口。“修好了!太好了!”李爺爺激動地拍了拍手,張姐也鬆了口氣,笑著說:“我就說沒問題吧,咱們齊心協力,啥困難都能解決。”
林夕看著眼前的三位鄰居,眼眶又濕潤了。如果不是他們幫忙,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她突然明白,《銀杏巷四季》之所以能充滿溫暖,不僅僅是因為她畫了巷子裡的景致,更因為這些畫裡融入了鄰居們的愛與支持,融入了銀杏巷獨有的溫情。
展覽前一天,李爺爺終於把四個畫框都做好了。他特意在每個畫框的背麵,都刻上了“銀杏巷鄰裡共賀”幾個字,還讓巷子裡的鄰居們都在上麵簽了名。當林夕把《銀杏巷四季》裝裱進畫框時,看著畫框上熟悉的簽名,看著旁邊擺放的銀杏葉裝飾,心裡滿是成就感。
陳老板也帶著整理好的資料趕來,他把林夕的創作筆記、老照片都整理成了一本精致的小冊子,還在封麵上印上了林夕畫的銀杏樹圖案。“到時候把這個小冊子放在展位旁邊,觀眾就能一邊看畫,一邊了解咱們銀杏巷的故事了。”
王奶奶和孩子們也帶來了做好的裝飾和小禮物。五彩的紙燈籠、用銀杏葉做的掛飾、孩子們畫的小卡片,把畫室裝點得格外溫馨。“明天我們一起去美術館,幫你布置展位!”孩子們圍著林夕,嘰嘰喳喳地說,眼裡滿是期待。
林夕點點頭,心裡充滿了力量。她知道,明天的展覽不僅僅是她的作品展示,更是銀杏巷所有鄰居的心意展示。她要帶著這些溫暖的心意,把銀杏巷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藏在城市角落裡的溫情。
晚上,林夕站在畫室裡,看著裝裱好的《銀杏巷四季》。月光透過窗戶灑在畫上,畫裡的春日晨景、盛夏涼蔭、秋日銀杏、冬日燈籠都仿佛活了過來,帶著銀杏巷的煙火氣,帶著鄰居們的笑聲,在月光下靜靜綻放。
雪團趴在她的腳邊,發出平穩的呼嚕聲。林夕輕輕撫摸著雪團的頭,心裡默默想著:明天,一定會是個好天氣。而銀杏巷的故事,也會隨著這些畫作,走向更遠的地方,溫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