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九月,孫策重返江陵,曹操再臨許昌,雙方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決戰積極籌措,天下雖無戰事,卻並不太平。
建安十四年夏秋暴雨經月不停,寒暑失調癘氣流散,終於在建安十五年初爆發了大瘟疫,北至幽並,南至交州,西至隴西,東至濱海,天下瘟疫橫行,家家有僵死之痛,戶戶有撫屍之哀,染病而死者難以計數。
建安十五年三月,江陵。
“主公,這是本月各地上報的疫情。”虞翻將奏報呈上,因虞翻治政謹慎,又精通醫理經學,故孫策命其協助張機主治此次瘟疫。
孫策極快的翻閱,眉頭緊鎖,神色愈發變得嚴峻。這些奏報虞翻已經看過,因疫情泛濫,闔族染病、村落滅絕的狀況屢見不鮮,近年張機教授的醫署學生的數量雖已頗具規模,但是麵對這場席卷天下的瘟疫仍是杯水車薪。虞翻見孫策滿麵愁容,小心翼翼的道:“主公無需過於憂心。江東、荊州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製,益州有孝直、子初主政,當無大礙。”
“陽春之際正是癘疫猖獗之時,我不得不憂。”孫策將手中的奏報放下,“各地藥品的情況如何?”
“城鎮郡縣尚可支撐,村落鄉間則缺醫少藥,多有鰥寡孤獨無人收拾掩埋。柴胡、當歸、茯苓之類的藥材損耗過快,一時難以籌措周全,在下隻能儘力而為,請主公恕罪。”虞翻向孫策請罪道。
“此事與仲翔無關,隻需儘全力即可。”孫策歎了一聲,揮手令虞翻退下了。
周瑜與退出的虞翻正好擦身而過,兩人顧不上搭話,步履匆匆。孫策見周瑜來了,招呼他在桌案旁坐下。孫策將桌上的湯盞推向周瑜道:“公瑾,這碗藥湯你喝了。”
周瑜聞到湯盞中飄出濃重的藥味,湯裡除了柴胡、當歸之外,大概還加了人參、黃芪一類補身的藥物,湯熬得極濃,藥也下得足,隻是氣味簡直能將人熏得暈過去。周瑜皺了皺眉道:“兄長,這是……”
“這是你兩位嫂嫂根據張機先生開具的藥方炮製而成,對預防傷寒、固本培元大有裨益。”孫策比了個請的手勢,目光炯炯的盯著周瑜,“公瑾不必和我客氣,請啊請啊,莫要辜負了我兩位夫人的一番好意。”
“這是兩位嫂嫂熬給兄長喝的吧,兄長怎能捉小弟來頂缸。”周瑜苦笑道。
“我的那一碗已經喝完了,這一碗的確是留給你的。”孫策將湯盞再向周瑜一推,“快喝快喝,喝完了還有些事情要同你商議。”
孫策知道周瑜厭惡吃湯藥進補,但是時值建安十五年,正是曆史上周瑜染疫病亡的時間,恰又逢天下瘟疫肆虐,孫策實在無法安心,故懇請張機開了這副藥方,以助周瑜逃脫英年早逝的命運。
周瑜違拗不得,隻能皺著眉深吸了一口氣,憋住呼吸,端起湯盞來一飲而儘。孫策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副藥方我已囑托大喬交予小喬,以後公瑾可在自己府中煲煮,不必來我這裡蹭藥喝了。”
見周瑜愁眉苦臉的將藥方收起,孫策這才將一份奏報遞給周瑜道:“公瑾看看這個。”
“是仲謀所上的奏報。其中言道:‘江東郡縣,十室九空,數年之功,毀於一旦’。”孫策搖頭道,“自我起兵已十餘載,雖不敢稱無纖微之過,也算勵精圖治,愛民如子,未嘗有一時懈怠,上天何如此待我?如今北方中原之地儘歸曹統,南北戰爭勢所難免,我等謀劃北略時卻遭逢如此天災,莫非天意不屬東吳?”
“我方雖有疫情,曹操想必更甚,天災之前,無人得以幸免。若論天意,更屬虛幻,兄長何以如此?”周瑜疑道,“抑或兄長心中另有算計?”
“無趣無趣。”孫策擺擺手道,“怎麼在公瑾看來,我的一番痛心疾首倒成了虛偽做作。你我兄弟多年相交,這麼說讓人還以為公瑾對我心懷不滿。”
“我對兄長心懷不滿已經多年。”周瑜笑笑,也不再隱瞞心中想法,“兄長心中算計,小弟或可猜測一二,兄長是否欲與曹操再行議和?”
“果然江左人物之中,公瑾最了解我的心思。實話實說,現今惡疾盛行,若與北方開戰,其害不遜於瘟疫,此番議和不單出於休養生息的考慮,亦是出於穩定人心的用意。”孫策略作沉吟,“隻是此時曹操稱王未久,魏室肇基初始,若我不做出讓步,甚至臣服於他,恐怕和議難成。曹操的這份臉麵,我還是要給的。”
“書信措辭謙遜些不是難事,隻是錄入史冊時,須要再三潤色,否則容易寫成傳世的醜聞。”周瑜道,“不知兄長欲遣何人為使,過江與曹操議和?”
孫策思索了片刻道:“陸康之子陸績,博學多識,擅於辭令,必能不辱使命。”說罷,孫策揮手命親兵去請陸績。
“在下見過主公。”陸績向孫策恭敬的施禮。
“公績無需多禮。”孫策溫言道,“令尊可還安好?近來冗務纏身,未及親臨問候,甚感歉然。”
陸績答道:“感謝主公掛懷,家父身體還算硬朗,前日感懷主公恩德,還曾與在下談起。”
“令尊言重了。孫氏得據江南,陸氏出力良多,些許獎賞,實難酬陸氏功績之萬一。”孫策笑著結束了寒暄,續道:“我有一事托付公績,公績切勿推辭。”
陸績躬身道:“請主公示下,在下必定竭儘所能,不負主公所托。”
孫策道:“我欲使人與曹操媾和,思來想去,使魏之任,非公不可,方能不失江左氣象。”
陸績當下也不推辭,慨然領諾道:“若有些小差失,在下即投江而死,安有麵目見江南人物乎。”
孫策點點頭,道:“若曹操命我向其稱臣,公績當如何應答?”
陸績略作思索,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主公既領漢家爵祿,自然是漢室之臣。”
“公績果然心思機敏。”孫策鼓掌道,“若曹操命我向魏稱臣,而非向漢稱臣,公績又當如何?”
陸績思索良久,方才猶豫道:“曹操該當明白主公自有底線,不可逾越。否則雙方顏麵上都不好看。”
孫策笑道:“公績此言深得我心。此次議和不過是虛與委蛇各取所需,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而已。”
建安十五年五月,孫策遣陸績為使往鄴城與曹操議和,除書信禮物外另奉上張機所著之《傷寒雜病論》。曹操此時正為北方之疫情焦頭爛額,雖於鄴城朝堂之上痛責孫策僭越不臣、包庇逆賊雲雲,但最終還是欣然達成和議,同時封孫策為吳國公,加九錫。
p.s.明日,孫策與曹操的決戰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