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頒布後的幾日,朝堂表麵風平浪靜,仿佛那日的激烈爭辯從未發生。但有心人都能感覺到,一股暗流正在平靜的水麵下洶湧流動。國債司主事與民間監理的人選,成了各方勢力矚目的焦點。
沈清弦坐在禦書房內,麵前攤開著張明遠初步擬定的幾個候選名單。名單上的人,背景、履曆、能力,她都需一一斟酌。
國債司主事,品級不高,權責卻重,既要協調戶部、都察院,又要直麵民間,需得是個八麵玲瓏又能堅持原則的乾才。
張明遠推薦了兩人:一是戶部侍郎李文博,年富力強,精於算計,是張明遠的得力副手;二是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王瑾,素有清名,性格剛直,於審計核查一道頗為擅長。
這兩人,看似都是合適人選,但沈清弦卻微微蹙眉。
李文博是張明遠的人,若用他,國債司恐成戶部一言堂,難以達到製衡之效。王瑾雖剛直,卻過於刻板,不通經濟實務,與民間打交道恐生齟齬。
至於民間監理的人選,張明遠列了幾個京城有名的富商,家資豐厚,名聲尚可,但沈清弦翻閱著他們的資料,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這些人,多是靠著祖蔭或與官府的關係積累財富,未必真正懂得工程核算、物料采買這些具體事務,更容易被官場習氣同化。
沈清弦想起了蕭如玉提過的那位“方姓河工”。內侍省派去的人已有回報,在京郊確實尋到一位名叫方大同的老河工,年近六旬,在永定河、通惠河一帶頗有名氣,許多河道上的老師傅都服他。人已請到京城,暫時安置在驛館。
沈清弦沉吟片刻,提筆在名單上添上了“方大同”的名字,並在旁邊批注:可考校其實際才學,若堪用,破格擢為監理副手,專司水利工程稽核。
沈清弦需要這樣一把來自民間的、不諳官場規則的“尺子”,去量一量那些官樣文章下的真實。
剛放下筆,李德全便進來稟報:“陛下,太傅趙文淵趙大人求見。”
“快請。”
趙文淵邁著沉穩的步子進來,行禮後,沈清弦賜了座。
“太傅此時前來,可是為了國債司人選之事?”沈清弦開門見山。
趙文淵捋了捋花白的胡須,點頭道:“陛下明鑒。老臣與張尚書、攝政王初步商議,於主事人選上,略有分歧。”他頓了頓,似乎在斟酌措辭,“張尚書屬意李文博,攝政王則……更傾向於通政司參議,顧言之。”
顧言之?沈清弦在記憶中搜索這個名字。
顧言之,寒門出身,科舉入仕,曾在地方任過知縣、知府,以善斷獄、興修水利聞名,後調入京中通政司,負責文書出入,是個閒職。
此人政績不俗,但似乎並不屬於任何派係,也因此一直未得重用。蕭雲墨推薦他,是何用意?
“攝政王可有說明緣由?”沈清弦問道。
“攝政王言,顧言之有地方實務經驗,尤擅工程營造,且為人清廉自守,不結黨營私,或能超然於各部之外,秉公辦事。”
趙文淵緩緩道,“老臣細思,顧參議確有其長處。隻是……其品級稍低,恐難以服眾,且久離實務,不知能否勝任如此繁雜之務。”
沈清弦指尖輕輕敲擊著桌麵。蕭雲墨這個推薦,倒是出乎自己的意料。
顧言之看起來像個中立的技術官僚,用他,似乎避免了國債司被戶部或都察院一方把持,也符合沈清弦想要任用實乾之才的想法。
但,這真的是蕭雲墨的本意嗎?還是以退為進,另有所圖?
“太傅以為,此人可用否?”沈清弦將問題拋回給趙文淵。
趙文淵沉吟片刻,道:“顧言之才能是有的,隻是……還需陛下親自考校。至於民間監理,老臣以為,陛下所提那位方姓河工,或可一試。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人。隻是,商賈之中,亦需有德高望重者坐鎮,以安人心。老臣聽聞,皇商蘇萬三雖家財萬貫,但其家族素有‘義商’之名,每逢災年皆有施粥捐衣之舉,在商賈中信譽頗佳。或可列為監理正選。”
蘇萬三……沈清弦想起張明遠之前提過,此人對國債興趣濃厚但心存疑慮。用他,確實能起到一定的示範和穩定作用。
“太傅所言有理。”沈清弦點頭,“這樣吧,明日午後,宣顧言之、李文博、王瑾,以及蘇萬三、方大同五人入宮,朕要親自見一見。至於最終人選,容朕見過之後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