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後漢時期張仲景所創作的,是對《內經》深奧要旨進行闡發的著作。這部書沒有引用一句古代經典中的話,完全是出自個人的精心構思,其中的道理沒有不涵蓋的,方法沒有不完備的。大概古代的經典往往隻有法則而沒有方劑,從這部書開始才有了法則和方劑。它開啟了萬世的法則規範,確實是醫門的聖書。隻是因為年代久遠,此書有很多殘缺不全的地方,而且在多次編排次序和傳抄書寫中存在錯誤。如今廣泛收集各家的注釋,選取其中的精華,糾正其中的錯誤,刪除其中的繁雜內容,補充其中的遺漏缺失,發掘其中的深層含義,如果能在天下推行,那麼這重大的法則和精妙的言論,將會更加顯明於萬世啊!
對於文中標注的說明
?按語:是古代編者或注者對原文的補充說明,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補充信息。
?注釋:對原文的解釋說明,解釋字詞、句子等。
?集注:彙集古代多家注解,對原文進行綜合解釋。
?集解:和“集注”類似,也是彙集多家注解,對原文進行綜合解釋。
古代藥方計量的解釋
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眾多經典方劑,其用藥劑量涉及多種古代度量衡單位,由於古今度量衡差異,要精確解讀並非易事。以下是古今近似的換算:
1.重量單位
斤:東漢1斤約合現代222.73克。不過在實際應用經方時,因藥物質地、作用等不同,並非簡單按此換算。例如,金石類藥物可能用量相對穩定,而植物類藥物可能會因臨床調整有所變化。
兩:東漢1斤為16兩,由此推算1兩約為13.92克。如《傷寒論》中白虎湯,石膏用量為一斤,以現代換算約222.73克,但臨床運用時,需結合病情、體質等因素調整。
銖:24銖為1兩,1銖約0.575克。如《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桂枝用量為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其中各味藥按銖換算,可幫助理解原方配伍比例。
2.容量單位
升:東漢時1升約合現代200毫升。在經方中,多用於衡量水、酒等液體用量,也用於計量某些藥物的容積。如五苓散的煎煮,“以水一鬥,先煮澤瀉,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這裡水的用量古今差異明顯,實際應用需考慮現代煎煮習慣與藥效需求。
合:1升為10合,東漢1合約20毫升。
3.其他特殊計量
方寸匕:是古代盛藥量器,形狀如刀匕,大小為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約等於現代的2.74克,主要用於量取藥末。如《金匱要略》中瓜蒂散,“上二味,各彆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一錢匕約為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錢匕:一錢匕約為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約0.274克。
刀圭: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形狀像刀頭的圭角,一端尖銳,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約等於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即約0.274克。
枚:用於果實、種子類藥物計數,如杏仁50枚。杏仁大小有彆,一般苦杏仁每枚約0.61克,50枚約3050克;甜杏仁每枚約11.5克,50枚約5075克。
個:如大棗12個,大棗因品種不同大小有差異,臨床使用時應考慮對藥效的影響。
莖:常指細長條的藥物,如蔥白,其用量因藥物本身及病情而異。
片:如生薑,大小、厚薄不同,一般中等大小生薑片1片約13克。
在臨床運用張仲景經方時,不能單純依賴古今度量衡換算,還需結合中醫理論、臨床經驗、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合理調整用藥劑量,以確保療效與安全。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