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主管體表,是身體的外部屏障,統攝六經並且統領營衛之氣。凡是外部各種疾病侵襲人體,必定先從體表開始。如果體表之氣強盛,那麼衛氣堅固、營氣堅守,邪氣又怎麼能夠侵入呢?經典中說:即使有急重的毒邪,也不能造成傷害,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體表之氣虛弱,那麼營衛之氣就不能抵禦外邪,所以邪氣得以乘虛而入。經典中說:虛邪不能單獨傷人,必定是因為身體虛弱之後才會入侵。衛氣屬陽,營氣屬陰。風邪屬陽邪,寒邪屬陰邪。邪氣傷害人體,各自依照其類彆。所以中風邪則是衛氣受邪,傷寒邪則是營氣受邪。衛分受邪,就會有汗,這是虛邪,是桂枝湯證。營分受邪,就會無汗,這是實邪,是麻黃湯證。營衛都受邪,都無汗,都是實邪,是大青龍湯證。大綱中的這三種治法,如果使用得當,邪氣立刻就能解除,如果違背了這些治法,就會產生各種變證。因為風邪是各種疾病的先導,所以把風邪侵襲衛分列為上篇,寒邪傷害營分與風寒兩傷,列為中篇、下篇。其具體條目都在本篇的下麵有詳細說明,使讀者打開書卷就能清楚明白,有所遵循。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注釋】太陽指的是膀胱經。太陽之為病,說的是太陽膀胱經所產生的病症。太陽主管體表,體表統攝營衛,風邪侵襲衛分,寒邪傷害營分,都是表病。脈浮,是表病的脈象。頭項強痛、惡寒,是表病的症狀。太陽經脈,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巔頂,進入絡腦,再出來分彆向下到達項部,連接風府穴,所以邪氣侵犯太陽經脈,必然會導致頭項強痛。惡寒,是因為被風寒所傷,所以厭惡寒冷。首先揭示這條,作為太陽病的提綱。凡是上、中、下三篇中提到太陽病的,都是指這個脈象和症狀而言。
【按語】營衛二者,都是由胃中後天的穀氣所生成。其中氣的清者成為營氣,濁者成為衛氣。衛氣就是氣中強悍的部分,營氣就是血中精粹的部分。從它們所在的位置和實體來說,稱為氣血;從它們運行和作用來說,稱為營衛。營氣在脈中運行,所以屬於陰;衛氣在脈外運行,所以屬於陽。然而營衛之氣能夠運行,都是依據腎中先天的一氣,所以又都以氣來說,稱為營氣、衛氣。
【集注】滑壽說:脈在肌肉上麵運行,主管體表。
方有執說:表就是皮膚,營衛之氣附著在上麵。所以脈象在寸關尺都表現為浮,就知道病在太陽表。項,指的是頸後。惡寒,包括風邪而言。風寒剛剛侵襲而鬱積在體表,不能再次承受風寒的外部侵襲,所以畏懼厭惡。
程應旄說:太陽經的見證,沒有比頭痛、惡寒更確切的了,所以首先揭示出來。
吳人駒說:頭是三陽經的共同部位,項是太陽經的專屬部位,有所阻礙,不能像平常那樣柔和,就是強痛。
太陽病,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象遲緩的,稱為中風。
【注釋】這裡所說的太陽病,就是第一條所說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病症。衛氣是表陽,風屬陽邪,風邪侵襲人體,衛氣就會受到侵犯,因為它們同屬一類。風邪侵襲衛分就發熱,是因為風與衛氣都屬陽,其本性就熱,所以發熱變化很快,不像傷寒要等到邪氣閉鬱才開始發熱。衛氣患病不能固護體表,又被陽邪熏蒸,所以腠理疏鬆而汗出。汗出導致表虛,被風邪侵犯,所以惡風。風性柔軟,所以脈象遲緩。這是承接上條,說太陽病又兼見這些脈象和症狀的,稱為中風,以此作為中風病的提綱。以後凡是稱中風的,都是指這些脈象和症狀而言。
【集注】方有執說:脈緩就是下文所說的陽浮而陰弱,意思是既有第一條所列舉的太陽病症狀,加上發熱、汗出、惡風且脈象遲緩,那麼這種病就是觸犯風邪所致,所以稱為中風。
汪琥說:這裡的中風,不是李東垣所說的中腑、中臟、中血脈的中風。“中”字與“傷”字同義。仲景在論述中,不直接說傷風,是擔心後世學醫的人不仔細分辨,把咳嗽、鼻塞、聲重的傷風混同立論,所以用“中”字加以區彆。脈緩應當當作浮緩來看,浮是太陽病的脈象,緩是中風的脈象。中篇的緊脈,也應當仿照這種理解。
太陽中風,表現為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微微惡寒,陣陣惡風,輕度發熱,鼻鳴,乾嘔的,用桂枝湯主治。
【注釋】這裡所說的太陽中風,就是把前麵兩條合起來說,又詳細列舉症狀以給出治法。以後凡是稱太陽中風的,都是指這些脈象和症狀。這裡的陰陽是指營衛而言,不是指寸尺脈的浮沉。陽浮,就像越人說的:三菽之浮,是肺的浮象。肺主皮毛,按脈取到這樣的脈象,就是衛分的浮象。六菽之浮,是心的浮象。心主血脈,按脈取到這樣的脈象,就是營分的浮象。營分的浮象與衛分的浮象相比,無力而弱,所以說陽浮而陰弱。衛氣被風邪侵犯,衛邪強盛就會發熱,所以說陽浮者熱自發。營氣受到邪氣熏蒸,營氣不固就會汗出,所以說陰弱者汗自出。營衛不和,肌表就會疏鬆弛緩,所以會有微微惡寒、陣陣惡風、輕度發熱的症狀。但這種發熱在皮膚表麵,不像傷寒的壯熱無汗,傷寒惡寒即便靠近烈火也不減輕,惡風即便身處密室仍然畏懼。皮毛與肺在內裡相合,皮毛不固,風邪侵犯肺,肺氣就會壅滯而鼻鳴。胸中是陽氣的根本。衛陽被風邪乾擾,不能敷布,氣就會上逆而乾嘔。所以適宜用桂枝湯,解肌固表,調和營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集注】程應旄說:微微惡寒,是因為肌膚被寒邪侵襲,膽怯而收斂。陣陣惡風,是因為肌膚被風侵襲,疏鬆難以抵禦。輕度發熱,是因為肌膚被熱熏蒸,好像要發散出來。“嗇嗇”“淅淅”“翕翕”這些詞都是從皮毛的感覺來形容,與傷寒的症狀相比,自然有浮淺、深沉、輕淺、深重的區彆。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薑切,三兩)大棗掰開,十二枚)
這副藥有五種主要藥材,另外三種藥材需要切碎。把所有藥材放在七升水裡,用小火煮,煮到剩下三升。然後把藥渣去掉,把藥液調整到合適的溫度,喝下一升。喝完藥後過一會兒,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保暖,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效果。但不要出太多汗,像水一樣流下來,那樣病不會好。如果喝了一次藥就出汗了,病情好轉,就不用再喝了,剩下的藥可以不用完。如果不出汗,就再喝一次,按照前麵的方法。如果還是不出汗,下一次喝藥的時候,可以縮短時間間隔,大約半天內把三次藥喝完。如果病情比較重,需要在一天一夜內密切觀察。如果喝完一劑藥,病情還在,就再煮一劑來喝。如果還是不出汗,那就連續喝兩到三劑。在服藥期間,要忌食生冷、黏滑、肉類、麵條、辛辣、酒、奶酪、有異味的食物。
【按語】桂枝湯方中,桂枝下有“去皮”二字。要知道桂枝的氣味辛甘,功效全在於皮,如果去皮那就是枯木了,怎麼會有解肌發汗的功效呢?應當刪掉這兩個字,後麵類似的情況也如此。
【方解】這個方劑叫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藥。桂枝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通達衛陽。芍藥性味酸寒,酸能收斂,寒能入陰營。桂枝作為主藥配伍芍藥,在發汗中蘊含斂汗的意思;芍藥輔佐桂枝,在調和營氣中具備調衛的功效。生薑的辛味,輔佐桂枝來解表;大棗的甘味,輔佐芍藥來調和中焦。甘草性味甘平,有安內攘外的能力,用來調和中氣,也就是調和表裡,並且調和諸藥;因為桂枝和芍藥相互需要,生薑和大棗相互配合,借助甘草的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衝突,這是剛柔相濟而相互和諧。其中的精妙之處在於服藥後片刻,喝熱稀粥來助力藥力。因為穀氣在體內充實,不但容易釀生汗液,更能使已經侵入的邪氣不能稍有停留,即將到來的邪氣不能再侵入。又妙在蓋上被子保暖大約一個時辰,全身微微出汗,像是有汗,這是傳授微微出汗的方法。不可讓汗像流水一樣淋漓,否則病必定不能去除,這是禁止過度出汗的意思。這個方子是仲景眾多方子中的首位,是解肌發汗、調和營衛的第一方。凡是中風、傷寒,脈象浮弱,自汗出而表證不解的,都可以用它來主治。其他的隻要見到一兩個症狀符合,就可以用,不必症狀全部具備。所以麻黃湯、葛根湯、青龍湯等發汗的方劑,都有用到它。如果不出汗,那是麻黃湯證。脈象浮緊,是麻黃湯的脈象。本來不可以用桂枝湯。然而剛開始無汗,已經用麻黃發汗,汗出後病解又煩躁,脈象浮數的;以及攻下後脈象仍然浮,氣上衝的;還有攻下後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不停的,經典中都用這個方子來解表。實在是因為這時表症雖然還沒有解除,但是腠理已經疏鬆,邪氣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並且經過發汗、攻下,津液已經損傷,所以脈象和症狀雖然和麻黃證相同,但是主治應當屬於桂枝湯。粗通醫術的人妄稱桂枝湯專門治療中風,不治療傷寒,使人疑惑而不用。又說專門作用於肌表,不治療其他病症。卻不知這個方子,加倍芍藥和生薑,加上人參,名叫桂枝新加湯,用來治療營表虛寒,肢體疼痛;加倍芍藥加上飴糖,名叫小建中湯,用來治療裡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上黃芪,名叫黃芪建中湯,用來治療虛損、虛熱、自汗、盜汗。由此可知仲景的方子,可以通治百病。根據寒溫情況服用,喝熱稀粥來助力藥力,是想讓穀氣在體內充實,容易釀生汗液。溫覆大約一個時辰,微微似有汗,不讓汗像水流一樣,說的是不可過度出汗。因為取汗要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氣必然滯留,急則邪氣反而不能除儘。汗多就會亡陽,汗少則病必定不能去除。如果一服汗出病愈,說的是病情輕的,初服一升病就解除了。停止後服,不必服完藥劑,說的是不可再服第二升,恐怕會過量。如果不出汗,再服,依照前麵的方法,說的是初服不出汗病未解除,再服一升,依照前麵的方法。又不出汗,後麵再服,說的是病仍然沒有解除。後麵服第三升。稍微縮短間隔時間,大約半天讓三服都服完,說的是服這第三升,應當稍微縮短服藥間隔,也不可太緩慢,以半天三個時辰左右為限度,讓三服都服完,才正好適合服藥的情況。如果病情重的。初服一劑,三升都服完,病沒有解除,再服一劑,病還是沒有解除,就再服三劑,以一日一夜二十四個小時為限度,務必等到汗出病解為止。後麵凡是說依照服用桂枝湯的方法,就是說的這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陽病,出現發熱汗出的,這是因為營弱衛強,所以導致汗出。想要解除邪風,適宜用桂枝湯。
【注釋】這是解釋上條陽浮陰弱的意思。經典上說:邪氣盛就實,精氣失就虛。衛氣被風邪侵入就發熱,邪氣因此而實,所以說是衛強,是衛中的邪氣強盛。營氣受到邪氣熏蒸就出汗,精氣因此而虛,所以說是營弱,是營中的陰氣虛弱。所以導致發熱汗出,想要解救邪風,適合用桂枝湯。
【集注】方有執說:上麵說陽浮而陰弱,這裡說營弱衛強。衛強就是陽浮,營弱就是陰弱,彼此互相說明而互相闡發。救,是解救救護的意思。不說風邪,而說邪風,是從本體來說的。
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卻不痊愈的,這是衛氣不和。在發熱自汗出之前發汗就會痊愈,適宜用桂枝湯。
【注釋】這是解釋上條營衛不和的病症,又針對時而發熱自汗出的情況,來說明其治法。臟,指的是裡。無他病,是說裡沒有其他疾病。有時發熱,有時不熱,有時汗出,有時不汗出,這種表病持續不愈,不是營氣不和,而是衛氣強盛不與營氣協調。應當在未熱未汗的時候,預先用桂枝湯解肌發汗,迎頭遏製其勢頭,使熱退汗止,病就會自愈。
【集注】方有執說:“時”是指短暫的時間。衛氣不和,是指表有邪風而不和。先其時,是說在未發熱之前。
程知說:陰虛的各種病症,也會時而發熱自汗。如果裡無其他疾病,而時而發熱自汗,那就是衛受風邪,沒有得到解散,適宜在將要發作的時候,先用桂枝湯,乘其欲動而攻擊它。
程應旄說:桂枝湯是解肌的方劑,而有時說它發汗是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助衛氣升騰,使正氣得以宣發而汗出,與麻黃湯驅逐邪氣,使汗從外泄不同。
汪琥說:在發熱自汗的時候,用桂枝湯發汗就會痊愈。如果錯過時機,風邪入裡,病情必然加重,桂枝湯就不適用了。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