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脈法篇1-3_【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_线上阅读小说网 

辮脈法篇1-3(1 / 1)

脈象浮而大,浮主風邪且正氣虛弱,大主邪氣強盛,風邪與熱邪相互搏結,必然會出現癮疹皮膚病),身體會感到瘙癢,這種瘙癢的病症叫做泄風風邪在腠理而致汗泄),如果長時間不痊愈,就會發展成痂癩以肌肉麻木潰爛為特征的病症,有傳染性)。

【注釋】六部脈象都呈現浮而大,浮代表風邪侵襲且正氣虛弱,大代表邪氣強盛,強盛即有熱,風熱相互搏結,必然會引發癮疹。身體出現瘙癢,是因為肌膚虛弱,熱氣向外侵迫的緣故,這種病症叫做泄風,如果長時間不能治愈,就會發展成痂癩。痂癩指的是疥、癬、癘、癩之類的疾病。

【集注】成無己說:痂癩,就是癘風,表現為眉毛稀少、頭發稀疏,身體有乾瘡且散發腥臭氣味。經典說“脈風成癘”就是這個意思。

朱震亨說:經典說“諸癢為虛”,血液枯燥不能滋養肌膚腠理,所以會出現瘙癢。

方有執說:經典說“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寸口部位,凡是出現微脈,多是陽氣虧虛;凡是出現濡脈,多是血虛弱;凡是出現弱脈,會發熱;凡是出現緊脈,多是有寒邪。如果陽氣虧虛、營氣不足的人感受寒邪就會出現厥逆之症,表現為頭目昏眩、精神昏憒、身體麻木不仁,這是因為胃中缺乏水穀之氣,脾氣澀滯不通,導致口噤不能言語,身體顫抖且戰栗。

【按語】濡脈,浮而無力,主陽虛,怎麼會有亡血的道理呢。弱脈,沉而無力,主陰虛,豈止發熱而已。“諸濡亡血”,應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應當是“諸弱營虛”。

【注釋】寸口,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諸微”,是說凡是病症中出現微脈,都表明陽氣虧虛。“諸濡”,是說凡是病症中出現濡脈,都表明衛氣虛弱。“諸弱”,是說凡是病症中出現弱脈,都表明營氣虛弱。“諸緊”,是說凡是病症中出現緊脈,都表明體內有寒邪。“諸乘寒者”,是說那些出現微、濡、弱脈,陽氣、營衛不足的人,一旦患病就出現殘賊之象的緊脈,這就是寒邪乘虛致病,出現厥逆之症。厥逆於內,會頭目昏眩、昏迷,不知痛癢;厥逆於經絡,則會身體戰栗、口噤不能言語,這是因為平素胃虛不能消化穀物,脾虛不能運化,中焦虛弱不能抵禦外邪。

【集注】程知說:“諸乘寒者”,是因為陽氣極其虛弱,陰寒之邪直接乘虛而入,所以出現厥逆。之所以會昏冒不知人事,身體強直而沒有感覺,是因為胃中缺乏水穀之氣,脾氣不能流通,所以導致牙關緊閉不能言語,身體外現顫抖、內裡戰栗而厥逆。

有人問:曾經被人問難,緊脈是怎麼產生的呢。老師說:假如出汗過多或者嘔吐,導致肺裡有寒,就會使脈象變緊;假如咳嗽,是因為飲用了冷水,所以脈象變緊;假如腹瀉,是因為胃中虛寒,所以脈象變緊。

【注釋】這是對上一條內容的詳細闡述,說明陽氣虧虛、營衛不足的人出現緊脈的原因。曾被人問難,詢問緊脈本是寒實之症的脈象,虛冷之症也出現緊脈,這是怎麼回事。老師說:假如有人出汗過多導致表虛,或者嘔吐導致胸虛,腹瀉導致裡虛,寒邪乘虛致病,無論是外感寒邪,還是內飲冷水,又或者中焦虛寒陰寒內生,都會使脈象變緊。如果緊脈與浮脈同時出現,無汗,就是傷寒實邪;有汗,就是亡陽虛邪。緊脈與沉脈同時出現,腹痛且大便不通,就是中寒實邪;腹痛且腹瀉,就是中寒虛邪。由此推斷,凡是原本代表實證的脈象出現虛象變化,就不能再認為是實證了。

【集注】程應旄說:緊脈主寒,稱之為乘脈,現在又將其列在殘賊脈之中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正氣虛弱就會被邪氣乘襲,邪氣強盛就會乘襲人體,所有脈象都是如此,不隻是緊脈。

寸口脈微,尺脈緊,表明這個人虛損且多汗,可知體內陰寒之氣始終存在,陽氣幾乎消失不見。

【注釋】上一條是從脈象的浮沉角度闡述微緊脈,此條從寸尺部位的脈象來闡述微緊脈,都屬於陰盛陽衰的脈象診斷,所以說“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這裡隻提到“虛損多汗”,是簡略的說法。

【集注】程知說:這裡說的是寸脈微弱、尺脈緊疾是虛損多汗的症狀表現。寸脈微弱是陽氣虧虛,尺脈緊疾是陰寒過盛,陰寒在體內過盛,陽氣在體外衰絕,所以會出現虛損多汗的症狀。

老師說:病人脈象微弱且澀,這是醫生誤治導致的病症。醫生大量發汗,又多次峻下,致使病人體內氣血損耗,病症表現為先惡寒,之後發熱,且發熱惡寒沒有休止的時候。在夏天炎熱時,想要多穿衣服;冬天嚴寒時,卻想要袒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微弱就會惡寒,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醫生發汗,使陽氣更加微弱,又多次峻下,使陰氣虛弱。在五月的時候,陽氣浮於體表,胃中虛冷,由於體內陽氣微弱,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要多穿衣服。在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入裡,胃中煩熱,由於體內陰氣虛弱,不能耐受煩熱,所以想要袒露身體。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按語】“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這兩句,與上文文意不連貫,若非有缺漏文字,就是多餘的文字。

【注釋】病人脈象微弱且澀,詢問得知是醫生大量發汗,又多次峻下所導致的病症。這裡說的“其人亡血”是簡略說法,實際指的是氣血損耗。氣損耗則陽氣微弱,陽氣微弱就會惡寒;血損耗則陰氣虛弱,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陽氣微弱陰氣虛弱,所以病症表現為先惡寒之後發熱。病情較輕的,邪氣不會長期稽留,遇到時令與病氣相克製的時候就會痊愈;病情嚴重的,則發熱惡寒無休止,即便遇到時令與病氣相克製時症狀會更嚴重。然而惡寒的症狀即便在炎熱的五月,病人也想要多穿衣服,原因是五月時,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冷,醫生大量發汗,使陽氣更加微弱,所以不能抵禦寒冷。發熱的症狀即便在嚴寒的十一月,病人也想要袒露身體,原因是十一月時,陽氣入裡,胃中煩熱,醫生又多次峻下,使陰氣虛弱,所以不能耐受煩熱。這就是醫論中所說的熱在骨髓,寒在皮膚;寒在骨髓,熱在皮膚,屬於久治不愈的寒熱病症。

【集注】王肯堂說:並非一定是遇到夏天才惡寒,遇到冬天才發熱,這裡隻是設立這樣的例子,論述其中的道理罷了。

寸口脈象微而緩,微表明衛氣疏鬆,衛氣疏鬆則皮膚腠理空虛;緩表明胃氣充實,胃氣充實就能消化穀物並使水液運化。穀物進入胃中,脈道中的氣血才能運行;水液進入經脈,才能生成血液。若營氣過盛,皮膚腠理必然疏鬆,三焦氣血運行失常,就會導致血崩。

【注釋】寸口脈象呈現微而緩,微意味著衛氣疏鬆,衛氣疏鬆使得體表皮膚腠理空虛;緩表示胃氣充實,胃氣充實便能對水穀進行消化。穀物進入胃後,脈道中的氣血才有運行的動力;水液進入經脈,脈絡中的血液才能生成。如今營氣愈發旺盛而衛氣愈發疏鬆,血越多氣就越少,氣血運行失去了正常的規律,所以說“三焦絕經”。氣無法製約血液,血不能歸經,於是血液就會妄行而導致血崩。

【集注】成無己說:衛氣的作用是溫煦肌肉、使腠理致密,衛氣既然疏鬆,皮膚得不到溫煦和致密,就會空虛。經典說:緩脈表明胃氣有餘,有餘就為實,所以說“緩者胃氣實”。《內經》說:食物進入胃中,其精微物質滲透到脈中。這就是穀物進入胃,脈道中的氣血才能運行的原因。《針經》說:飲水後水液滲透到絡脈,與血融合,這就是水液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的道理。“經”,就是正常的意思。三焦是氣運行的通道,衛氣疏鬆則氣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所以三焦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規律。

方有執說:“疏”是說衛氣不能起到固護作用,“實”如同說胃氣強盛。從“穀入於胃”到“其血乃成”,是承接上文“穀消而水化”的內容。陰血大量下泄而稱為“崩”,是形容血不能止,如同山崩之勢。

寸口脈象微而澀,微表明衛氣運行不暢,澀表明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互協同,三焦失去依靠,身體就會出現麻木不仁的痹症。營氣不足,就會感到心煩疼痛、難以言語;衛氣虛弱,就會惡寒、頻繁打嗬欠。三焦不能各歸其位,上焦不能歸位,就會胃氣上逆、泛酸;中焦不能歸位,就不能消化穀物、增進食欲;下焦不能歸位,就會遺尿。

【注釋】一般來說,經脈內外分彆是營氣和衛氣,臟腑內外分彆是三焦,所以經典說: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上焦由心肺主持,中焦由脾胃主持,下焦由肝腎主持。分開來說,有營氣、衛氣、三焦;合起來說,它們都源於一氣的流行,隻是根據其所在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脈象微而澀,表明營衛不足,營衛不足則營衛不能相互協同運行,三焦也就失去了仰仗,所以身體會出現周身麻木不仁的痹症。營氣不足,所以身體心煩疼痛、難以言語;衛氣不足,所以會惡寒、頻繁打嗬欠。上焦主管下降,降下的是清中之濁;下焦主管上升,上升的是濁中之清;中焦主管升降,使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如今營衛不能協同運行,三焦失去依靠,所以不能各歸其位,從而失去各自的功能。上焦不能歸位,濁氣就不能下降,就會出現胃氣上逆吐酸水;中焦不能歸位,升降就會失常,所以不能消化穀物、增進食欲;下焦不能歸位,清氣就不能上升,所以不能約束而出現遺尿。

寸口脈象微而澀,微表示衛氣衰弱,澀表示營氣不足。衛氣衰弱,麵色就會發黃;營氣不足,麵色就會發青。營氣如同植物的根,衛氣如同植物的葉,營衛都衰弱,就如同根葉枯萎,會出現寒戰、咳嗽氣逆、唾出腥味之物、吐出涎沫等症狀。

【注釋】這是進一步詳細闡述營衛以及上焦相關病症。麵色發黃、發青,是營衛不足的麵色表現。惡寒且戰栗,咳嗽並唾出腥味之物,吐出涎沫,這是肺臟受損的症狀。肺主司皮毛,皮毛是營衛所在之處,所以肺臟受損就會出現皮膚皺縮、毛發脫落,營衛如同枯萎一般。

【集注】成無己說:營氣在脈中運行,就像植物的根;衛氣在脈外運行,就像植物的葉。根葉都衰弱,那麼陰陽之氣也就衰弱了。

喜歡【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請大家收藏:()【醫宗金鑒】清代醫術指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入職殯儀館,你把媳婦帶來了 墨總,你的白月光回來了 長安日記 靈泉雙璧:異世同輝 修仙從冰山聖女開始模擬 古龍群俠:從滿級嫁衣神功開始 鳳臨異世將軍的刁蠻王妃 請說服我體內的怪物 盜墓:我是九門第十門 猴神記外傳之冥魂覺醒